日本官方網站
很多人都這樣吧,一邊看電影,一邊腦中就想著:這部電影的賣點在哪裡?要怎樣下標題才能吸引人來看?他有啥可以包裝、宣傳的部分嗎?特色?如何區別出來?《海鷗食堂》的賣點便是,這是日本第一部在北歐全程拍攝的電影。設計雜貨、宜家家居、諾基亞、高消費、社會福利佳等,大概是北歐給人的第一印象吧?就算是覺得巴黎物價比東京便宜的日本留學生,到了北歐,大概也要大呼吃不消吧,畢竟可不是倫敦,可以輕鬆買到便宜的超市食物、也沒有滿街開的東方料理店可以選擇。
身為合氣道大師的女兒,幸惠選擇離開日本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開一家小食堂,因為總總原因離開日本到世界遙遠的某個角落散心的插畫家綠,以及照顧父母二十年消磨所有青春的正子,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豚身(TOMMI的漢字寫法之一,超搞笑的翻法)年輕美少年,煮一手好咖啡的中年男人,丈夫無故離家而憂鬱的女教師、三個好奇的白人老太太....,主要是這些角色構成了這部小品電影。小品的意思就是,白開水般的輕淡,但永遠都覺得好喝,而且飲料喝多了還是會想回頭喝白開水。從開頭的食堂完全沒有客人三個月,一直到最後的高朋滿座,似乎標誌著女主角一個願望的實踐,但他究竟許下怎樣的願望,卻是沒有人會知道的,就像綠為何要離開日本,正子為何有點失憶症、採擷的香菇為何出現在失蹤的行李中,豚身為何日文那麼好、又為何想學科學小飛俠(GACHAMEN)的主題曲?都是未解的謎題,然而,小品就是生活的片段,那是生命的剪影,雖然也經過劇作家的的精練,但已經不是WALLMADE PLAY的型式,相反,比較接近ZOLA的想法。
東方人的年紀對於西方人來講,似乎永遠是個謎,明明亞洲觀眾一眼就可以認出的幸惠的年紀約當三四十,卻讓三個北歐老太太誤以為是小孩呢。不過若要說亞洲看來都比較年輕,那也未必,認識許多法國人看來都比實際年紀輕上個五歲以上,大抵因為法國是跟台灣很像的考試主義國家吧?所以小孩都被保護的很好,沒有太早入社會,也就不會變老,反觀大陸年輕人,往往未滿16就開始工作,20出頭就一張,30歲的老臉了。
幸惠要開的是食堂、不是餐廳,是那種可以讓人經過就會想盡來,吃個飯團或是馬鈴薯頓肉之類的家常菜的店,而不是那種供應刺身的高級料理餐廳。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很少思考兩者之間的差別,只是常常再吃過某些小店後,埋怨不過是自己在家中也可以做出的等級何必要花錢來吃。不過隨著時代的轉變,漸漸也可以體會有時候只想吃點簡單的東西,但卻不想自己下廚、或是根本沒有廚房可以使用的心境,或許家常菜館,就是開給這樣的人來吃的吧。簡單,不用拘泥禮節,可以充分放鬆,享受的地方,與其說是店,不如說是家中廚房的延伸吧。
所以《海鷗食堂》,與其說是白開水般的小品電影,不如說是發生在自己廚房中的電影,更為貼切適合。生活中的一個切片,雖然編劇最後忍不住還是加了一個ENDING,大概是為了傳統觀眾的審美習慣吧,但這樣結尾,應該還是會被許多喜愛好萊塢電影的觀眾批評:啊?這樣就沒啦?不過,請回頭想想,真正發生在生命中的事件,不也是這樣,淡淡地,就過去了。
(PS/電影中令我發笑的地方,大概都是標準的日本是小動作吧,這算不算一種惡趣味)。
Monday, January 15, 2007
かもめ食堂 Ruokala Lokki (Kamome shokudo)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請問哪裡可以找到這部片!
謝謝!
gnailiem@gmail.com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