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8, 2019

War and Peace 戰爭與和平

學生時代讀契科夫,對於著作中安插的可笑的大學生腳色無法理解:一輩子讀著無用的書卻與真實世界距離那麼遙遠,想要改變世界最後卻甚麼也沒做過,虛度光陰。
多年以前第一次踏上俄羅斯土地,感覺陌生又親切。俄羅斯人雖然一張白人臉孔,但卻有著東方的大家族傳統以及堅決忍耐的命定論。想到姜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中,俄國佬太太安慰人的話語:“阿遼沙死了/死得很突然/他們並沒有想到會發生意外/但不幸發生了/納塔莎和阿遼沙永遠相伴/長眠在邊境/調查顯示是天真浪漫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我的孩子/你終於來了/納塔莎和阿遼沙是多麼的不幸/但現在這更是你的不幸/我也是個女人/我是多麼的理解你/你還懷著他的孩子/這多麼的痛苦/但是昨天已經過去了/我們要繼續生活下去/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好好的生活下去/還有孩子/我相信阿遼沙看到自己未來的孩子/會高興的在天堂裡。”你能想像天真浪漫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而我們只能接受與活下去?然而這就是俄羅斯文化的真實底蘊。
托兒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書中主角是繼承別祖霍夫伯爵頭銜的私生子皮埃爾,當時歐洲上流社會都講法文,俄羅斯文學才剛剛萌芽,還是粗俗的象徵。他的性格就有點像是出現在契科夫劇中那些格格不入與周遭相脫節的知識份子,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他活在社會頂層卻總以為自己與廣大群眾站在一起,直到親自前往戰場,見識過死亡的面貌,在戰俘流亡生活中倖存,才終於真正地認識了生命與生活。沒有經過戰爭,不能理解和平的可貴,自由之所以珍貴,是因為他從來不是免費可以得到的,那是多少先人的血淚。
許多人不能理解當時的俄國文化,那是因為沒有把農奴社會的貴族生活代入,當時的小說與戲劇都是寫給貴族欣賞的,包含創作者自己也未曾下鄉勞動過,所以他們深刻地希望能夠打破僵固的階層分化,迎接公義平等的社會。本來就不是創作給普羅欣賞的悲劇或鬧劇,所以並非出生權貴豪門的我們很難理解,只感到書中人物的想法、堅持、選擇放在巨變的時空背景下顯得蒼白可笑,荒謬且不切實際。
然而,遠離戰爭活在資本社會中的我們,習慣於承平無聊的生活,與過往社會的有閒階級有什麼差別?發一本<戰爭與和平>,敘利亞難民的理解與我們必然有難以跨越的鴻溝。我們以為無法改變的政治現實,其實只要有人願意開始做出一點點的努力,漸漸也會變成無法抵禦的洪流。重點就是JUST DO IT,一如今日香港的年輕人們,從空想的俄羅斯貴族到真正踏上街頭的香港大學生,世界似乎又充滿光明的希望。
戰爭從來不遠,只是真實生活的部分,是我們把它距離化、美化了,從來,生活就是戰鬥。

Wednesday, October 31, 2018

歌特風大教堂(Cathedral)的由來

歌特風大教堂(Cathedral)的由來

歌特(Gothic)一詞出自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藝術家,以此稱呼入侵的蠻族,哥特風早年是貶意詞,指稱怪誕野獸神話的藝術作品,同時也指示那些中世紀個封建區域建起的一座座外觀誇張華麗高聳入雲充滿石雕的教堂。
大教堂的語源,則來自於希臘文的王座Cathedra,象徵著耶穌基督是地上的王,而這是他的居所。
哥特風教堂由於利用教堂外露的飛扶支撐屋頂,因此較傳統的羅馬式教堂可以開更多的花窗讓光線透進來,也能夠蓋起更高大的拱頂與尖塔,隨成為中世紀各城鎮競賽財力的工具。

基督教的教堂設計之初就是供教徒集會禱告之用,因此多參考羅馬時代的公眾建築巴西利卡會堂Basilica而造,如同議事堂,長條形結構一邊有圓拱牆面,內部寬大開敞,可以同時容納多人禮拜,早年多以木頭建造屋頂,所以可以非常高大。不同於希臘羅馬神廟是作為神的居所,除祭司外一般人無法入內,儀式都在神廟外廣場舉行,神廟後方則是無窗的寶庫,專門存放各城邦貢獻給神明的金銀財寶。
中世紀起,主教們喜愛葬於教堂內的圓形拱頂下方,開啟了教堂地下室(Crypt)葬骨的習俗,藉此獲得聖人們保佑,改變從羅馬時代一直葬於城外的習俗(特洛伊的英雄阿加曼儂等也都葬於城門外),也造成日後教堂下方空間越挖越大越深。

800 A.D.查理曼大帝在今日德國境內的亞森(AACHEN)黃加大教堂接受教皇塗油膏加冕,此座教堂混和羅馬與拜占庭風格,日後多次改建略帶哥德風,是德國境內第一座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9-13世紀間,基督徒前往各地朝聖(如今日西班牙的聖雅各之路),因此為了接待絡繹不絕的朝拜人群(宗教是門好生意),修改原有的羅馬式教堂,增加側翼結構,形成空中俯瞰如同拉丁十字的教堂,從而增加內部面積,為防止火災,屋頂也由木造改為石造,從而增加牆面受力,無法開大花窗。圓拱結構,厚實牆面,採光窗小,是其特色,四面空間通常都設有數個小教堂,供奉不同聖人。

哥特風教堂的起源,目前據信為巴黎的聖丹尼教堂(今日13號線尾端)。由路易七世與王公貴族支助興建,目的是要藉由宏偉的教堂鞏固當時法王係來自卡洛琳王朝旁支的正統性。由於開始採用外露的扶壁分擔了屋頂的重量,所以牆面可以開彩色玻璃大花窗,同時屋頂可以越蓋越高。而扶壁構成飛簷,也給了工匠更多裝飾的空間,在上方雕滿聖像。

哥特風教堂特點是高大,對稱,直送入雲的高塔以及兩座鐘樓。通常外觀都會佈滿雕刻,十分炫目。雕刻除了各種原始信仰的怪獸綠人(GREEN MAN)外,也多聖人與聖經故事,西正門上多為最終審判的故事,南邊天堂北邊地獄。南門雕刻以新約故事為主,北門多為舊約故事。但不光聖經,也有世間百態的勸善雕刻,或是捐助者的身分(花窗上面通常也會有圖案表明捐助者的身分或工會)。
大教堂座東面西,一方面是由ˊ於聖地耶路撒冷位於歐洲的東方,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日出時太陽從十字教後方的花窗射入教堂之中,日落時又能照亮西大門上的浮雕,同時射到十字架上。
教堂外豐富的石雕當年都塗滿亮麗的色彩,一如今日台灣的傳統寺廟的龍柱或屋頂飛簷的神話故事,都是五顏六色,華麗俗氣的民間風格,才會為文藝術興時期的知識分子所不齒。西面三個大型山形門石雕上方,通常為玫瑰花窗,花窗上方多為列王記中國王像。再上方則多為聖母抱子像,因為中世紀哥特風的教堂大多是敬獻給聖母的(位於塞納河西堤島上的巴黎聖母院稱為Norte Dame,直譯是我們的女士)。聖母崇拜世新教與就教最大的差別,舊教吸收了各地原始信仰,融入基督教教義中,因此以聖母作為主保(人類與上帝傳話的中間人)取代原本存於民俗信仰中的豐饒女神、大地之母等形象,聖母信仰其實是在12世紀末才真正成形壯大。藉由溫暖而不審判人類罪惡的聖母,基督教才能進一步壯大(想想整天看到"天國近了"、"不信神就下地獄"......這樣的威脅,應該沒有人想信基督教吧,反感都來了,但是聖母慈祥溫柔的懷抱,卻會讓人想要親近)。

教堂建造費用多由當地居民捐贈,有些教堂甚至會規定每人必須捐助多少石塊,為募集資金甚至發行為新教詬病的贖罪券。由於經費來源不穩,教堂很多一建都是幾百年,修建六百餘年的米蘭大教堂也是由於拿破崙捐助才能順利完工。城市間由於商貿往來頻繁,居民多依照十一捐助教堂興建,教堂越高越華麗越顯示城市富裕。缺乏石材的地方也會使用磚造。據信在中世紀歐洲建造大教堂所使用的石材,遠遠超過古埃及所有金字塔的總量,所以今日許多歐洲城市的地下都被掏空,比方巴黎、布達佩斯等,擁有龐大的地下空間。

彩色玻璃的燒製技術在君士坦丁堡得到成熟的發展,教堂鑲嵌畫都使用馬賽克製成,隨著十字軍東征的陷落,威尼斯將工匠帶回,同時將財色玻璃的燒製工藝向全歐洲傳播。玻璃花窗的製作方式類似馬賽克鑲嵌畫,並非燒製透明玻璃塗上油彩這麼簡單,而是如馬賽克一樣,燒製好顏色不同的玻璃,切割成不同大小,用鉛線組成圖案,在燒熔後固定成一大塊,十分複雜費工。有時為了呈現瑰麗的彩,還會將藍寶石,黃金等融入玻璃原材料中。花窗玻璃的費用甚至可能比較堂使用的石材還值錢,可惜進入理性革命後,歐洲國家極力去除宗教對政治的影響力,將宣揚聖經故事的玻璃花窗視為迂腐老舊的象徵,逐一拆下更換成一般圖案的玻璃花窗。

教堂中間地板偶有圓形花紋圖案似迷宮構成圓形道路,其功能一如藏人轉山,乃是讓信徒沿著圖案逐步跪拜,最後抵達教堂的中心點。部分哥特風教堂一如東正教教堂,在東方半圓頂下方設有屏風,區隔開聖與俗兩個世界。屏風後方不對一般百姓開放,只有神職人員可以入內,一如天國的象徵。半圓頂屬神聖區域,下方多挖空,存放主教聖人的遺骨,供聖徒參拜。屏風前方通常有唱詩席,為木製高背座椅,可供修士鎮日念經靠背之用,或是王公貴族舉辦瀰薩會議之用,因此木座上方高起,可掛各家族紋章旗幟,或置放王冠等權力象徵物。

哥特式教堂原本即將消失在歷史的洪流哩,由於19世紀法國建築師奧維萊樂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的提倡,扭轉世人對於大教堂守舊落後的觀點,將之化為藝術的瑰寶,才開始進行考據復原與整修。所以今日許多大教堂都是在兩次大戰後才慢慢整修,由於原始設計圖等皆已遺失,只能憑圖片與想像進行復原工作。

Tuesday, October 30, 2018

百年孤寂

「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當羊皮捲被成功破譯的那一刻,他同時也會被颶風從世界上抹滅,因為承受百年孤寂的家族註定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世界上出現。」
將近一天半時間的閱讀,終於看完馬奎斯的新譯版《百年孤寂》。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馬奎斯,《百年孤寂》應該是我輩高中時代必備的讀物之一,記得慘綠少年時,那時對世界有數不盡的好奇,天天在重慶南路遊蕩,以幾乎一天一到兩本地速度啃完好多文字,將考試拋在腦後。那時可以啃麵包,一天就在麵食部吃一碗15元的酸辣麵加蛋,也要把那些書本帶回家。宛如戀人般地不捨愛撫,可惜隨著幾次搬家,當時的書大多丟了。比時流傳的應該是志文的《百年孤寂》,打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南美洲魔幻寫實文學,書中對於性愛荒誕的描述以及對於國家機器的諷刺,在剛擺脫黨國意識形態控制的小島時空下成為叛逆學生間傳閱的經典。與其說是對作品本身的喜好,當時的人們似乎更把他當成對於逐漸消失的威權機器的譏諷,以及滿足少年們對性愛的好奇,說不上真正理解。
(啊,那時成長的我輩稱不上圖像世代,大腦依然是最大的性器官,靠著文字的描述得到高潮.......)
多年以後才知道,原來馬奎斯一直沒有正式授權中文版,而當年的閱讀多是來自英文轉譯的盜版,直到2017才有由西班牙語直譯的授權中文版面世。《百年孤寂》是一部百科全書般的巨作:陳述在中南美洲叢林中一個家族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引用的傳說神話巫術,甚至各種宗教歷史戲劇的趣味,都需要深厚背景才能理解,作者輕手一拈的文字其實厚重。關乎國族家族政治宗教等敏感議題,也唯有使用輕挑的魔幻寓言,才能避免無謂的意識形態爭議,化為可親的故事。翻譯是種再創造的過程,轉道中文後,原存於西班牙文中的雙關詩意似乎也一併失去了,更可惜的是,似乎連語言本身的旋律性都失去,變成一段段陳述情節的短句缺乏韻律可言。
(正如虔誠的穆斯林都會學習阿拉伯文一樣,因為《古蘭經》的古蘭兩字,就是朗誦、吟唱的意思,本身深富音律性,是其他語言翻譯所難以達到的。文學作品也是,除去故事情節人性之外,語言文字富含的旋律性,也是重要的一環。)
我始終感覺不出,小說中真有什麼魔幻成分。那些關乎文明開化之前的口述傳說,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而鬼魂寓言之類,也太過平常。《百年孤寂》裡面缺乏真正誇張逸出理性範疇的魔幻,僅有一些陳述,不過是舊世界殘留難以估量的可能。將此書錯估為「中南美洲叢林在第二天盛開出以馬匹還大的鮮豔食人花朵」,無疑是對於魔幻小說的誤會,又或著是大眾太濫用魔幻這一詞。毫無疑問,這是部寫實小說,寫實到中間談論到國家機器與殖民侵略的運作,會讓人哈欠連連忍不住放下書去喝一杯熱巧克力才能繼續。
孤寂,是個人情況,每個個體的存在本身就是孤寂的,如同小說中提到的,愛情的發生不過是「同時抵達孤寂的彼岸」。孤寂本身並不可怕,孤寂是存在自身的感知,是一種不證自明的存有顯示。真正可怕的是遺忘,如同整個家族的結果:從大陸上被颶風抹去,永遠地被世人所遺忘,如同從‧來‧不‧曾‧存‧在‧過‧。對抗遺忘,才是當代人們面對最大的困境,尤其在資訊過度又不段被重寫的當代。小說從來不是談論孤寂本身,而是探論如何對抗遺忘,一如迪士尼第一部取材自拉美亡靈節的電影《COCO》,電影中的鬼魂們努力追求的就是不被世界所遺忘,因為那才宣告真正的死亡,連在他人的心中都不存在了。無怪乎愛情小說常講:「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遺忘」,忘了對方才是最大的懲罰,永遠都是記得的人在受苦。生命也一樣,總是活下來的一方比較辛苦。
小說還是誘人的,比起這幾年讀的散文、歷史、社科論文,更容易讓人脫離現實,許是因為本身就不帶著功能性,無需考慮是否能夠熟記運用,所以不需要太上心,只需要隨著書中人物歡笑悲傷即可,具有療癒的功效。然而小說帶來的震撼,無疑卻是更大的,就像單純說教總不如講故事來的讓人印象深刻。決定放下手邊這些旅遊、建築、博物館、語文工具書,多讀點小說。
「......過去的一切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途,春天總是一去不復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

Sunday, March 04, 2018

行政主廚

以前不知道行政主廚是幹什麼的
以為只是廚師頭頭負責安排各種菜色
後來郵輪搭多了才瞭解
其實行政主廚參與的部分很廣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
食材的成本控制與循環利用的可能性
正如航行海上的郵輪物資有限一樣
陸地上的飯店同樣會面臨備料過多的問題
洗食材 重新料理 安排出菜 就是行政主廚的責任之一
所以有時候不用羨慕五星級飯店的早餐多元有變化
往往都是前幾日晚餐廳剩餘材料的變化組合罷了
所以我愛有人服務的櫃臺
至少那些食物是新鮮原料現做出來的
而且 人工 才是最奢侈的食材原料

空中浩劫S18E02

戲劇學家以為悲劇屬於大眾有洗滌心靈的功效,而喜劇卻是專給知識階層看的,因為唯有受過教育懂得懷疑的人,才能理解諷刺的幽默而不認真對待。正如奧斯卡‧王爾德《不可兒戲》的名言;「 一個人(騙子)突然發現,自己一輩子講的(謊言)全是真話,太可怕了。」
中國的自我審察是個笑話,但是這個笑話卻在全世界發燒,並且有成真的態勢,看看澳洲中籍雇主對待台籍打工度假者的國族認同處理方式,就可以發現(立即開除)。
這是一部在中國無法看見的澎湖空難紀錄影片,空中浩劫S18E02,而原因只是在開場2:55前後,介紹整架飛機乘客組成時,用了Taiwanese Nationals(台灣國籍者),中文雖然翻成台灣居民,但雙語字幕無法修改,因此在中國無法觀看。
一些中國網友面對中國官方的態度很有趣,SADDIE說:「就是這種噁心的做法,讓我一個大陸的都希望台灣單飛,更何況對岸的。做漢奸和做奴隸讓我選一個,我寧可做漢奸。」

韓國,醉生夢死的天堂

 
隨著法定最低工資上揚,韓國正式告別88萬世代,現在最低工資也有132萬,而一般的服務業都有220萬起,若是將此數字與台灣的22K比較,韓國人花1000的感覺,就像是台灣人花10元的感覺。(實際匯率應該是28元)
在韓國買一瓶500ML的CIDER都要1600WON,但是750ML的瑪格麗酒只要1300WON。此外,350ML的燒酒也只要1500WON。薯片一包在2000-3800WOn間,而三角飯糰要2000-3000WON。也就是說,吃一個飯糰的價格,可以喝兩瓶酒。因此對癮君子或走投無路者而言,喝酒既可以遠離現實,又可以忘記煩惱,自然是比填飽肚子更好的選項。
(小知識:燒酒一般都用50ML的杯子喝,一瓶是350ML剛好七杯,依照韓國的對飲文化,基本上每個人都要喝一瓶,不可能兩個人只喝一瓶,因為那樣太沒禮貌了。三個人四個人也都一樣,因為7是質數,無法被這些數整除,所以基本上每個人都要喝一瓶。)
圖片說明:韓國年輕人喝瑪格麗酒的方法,用雪碧加上瑪格莉就,2:8比例,小米酒的酸澀味會稀釋,更多是西打的甜味。

Wednesday, January 10, 2018

What the Duck Theme song

What the duck 愛的著陸
片頭曲歌詞中譯
(腐門一入深似海.....)

(副歌)
像天空中閃動的星星
總有一天我們將會墜落
然而此次的愛情對我意義非凡
讓我深知為了與你相遇
此生已花費多少時間守候
即便分離是我們的命運
此刻也要緊緊將你擁入懷中

痛哭失聲的那天有人走進我的生活
讓我從平凡的日子裡學會如何去愛
如果有一天你要離去
生活而變得灰暗
亦不知明天該繼續
或許我將成為一隻迷途的羔羊
如同夜空中閃耀不定的星體
只要你不在身邊 世界就變得面目全非
皆因我的生命中真的無法缺了你

(副歌)
像天空中閃動的星星
總有一天我們將會墜落
然而此次的愛情對我意義非凡
讓我深知為了與你相遇
此生已花費多少時間守候
即便分離是我們的命運
此刻也要緊緊將你擁入懷中

about China

以前也超級喜愛中國 年輕時候看見的中國
充滿活力 人文 歷史 (雖然更多可能是來自己的想像)
好多的北漂 當時的中國 就像 海明威年老後回憶的巴黎
"當年的巴黎一去不復返 但巴黎永遠是巴黎 你變了 巴黎也變了....
不論我們怎麼變 巴黎怎麼變 我們總要回到巴黎 巴黎總值得眷戀....
不過 這是指早年的巴黎 那時的我們很窮 但是很快樂的日子....
如果你夠幸運 在年輕的時候待過 那麼它將像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一輩子跟隨著你"
隨著經濟起飛 中國拋棄了很多東西 更多是好的部分
而壞的 或說是人性的部分 反而被留下來 更發揚光大了
更多的真實暴露 之前用理想主義隱藏起來的假面 隨著市場經濟開放而破滅
於是 我們看見越來越多 (台灣小清新)難以想像的(醜惡)部分
而中國的人 有了錢後 底氣足了 也開始充分暴露人性的本質
批孔批孟後 中國人是讀著魯迅人吃人的觀念長大的
嘴巴上說 同文同種 其實背後的文化底蘊跟脈絡是完全不同的
之前由於底氣不足 加上老人都還完全沒凋零 所以講話不放肆
但是隨著經濟高速起飛 又沒有宗教信仰 心靈無所依歸 就完全走向拜金了
階級的流動總是從下而上 撒紙遊戲必須追個上位者跑
當上位者表現出傲慢無知對人民百姓的藐視後
下位者在取得權力後 也只會如法泡製
於是變成金權至上 今日對人性越來越不尊重的社會 
台灣小清新 當然就受不了了
衣食足而知榮辱 禮運大同 富而好禮的社會 
這些兩三千年前的傳統 都是中國當權者所拋棄的封建四舊
也讓人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更為擔心
越接近中國 越討厭中國 就像看待台灣的感覺吧
不是近鄉情怯 而是恨鐵不成鋼.....

無題

加拿大攝影師拍攝到快餓死的北極熊翻垃圾桶
記者用另外一隻養在動物園的北極熊慶生做對比
新聞結論是:"被圈養一輩子但卻豐衣足食,或是享有自由卻餓死"
不知道為何卻讓我想到今日中國與台灣的現狀:
從大興事件後就知道中國人以為自己獲得更多權力了,但其實沒有,國家要你怎樣就要怎樣,但至少還有一個富強的中國夢可以期待。
而活在台灣的小清新,都吃老本快餓死要翻垃圾桶了,還在沾沾自喜說我們最少是民主自由的社會。殊不知情報過量也是一種愚民的技術。是要高呼著不自由勿寧死然後骨瘦如柴地逝去。還是很輕快地轉移陣地到海外打拼別讓自己陷入沒飯吃的窘境?

cashless

行動支付 與 無紙幣(現金)支付 是不同概念
最初的支付寶是為了解決遠方交易與授信系統不完備而誕生的第三方支付系統
不像微信一開始就是主打行動支付
支付寶後來才開始急起直追
行動支付是目前世界各國推動的無紙幣(現金)支付一種
去過瑞典的人就知道使用現金多麼麻煩
如果沒有信用卡就必須使用現金去買一張禮物卡
未來消費時就使用這張萬事通卡支付
同樣是無紙幣交易 但是並非使用行動設備
無現金交易的好處避免了假鈔與人力等問題
但是還是無法完全地監控現金流
因為購買卡片的現金來源不明
(信用卡還可以追蹤到使用者本人以及後付款帳戶)
所以漸漸瑞典政府也趨向行動支付
這樣金流變得非常清楚 地下經濟比較難生存
至於 進不進步 倒是很難說 因為都是一種付款方式的選擇
方便的同時 同時也是將自己暴露在監控之下
就像中國推動的刷臉無人超市 依靠的就是數量龐大的CCTV跟辨識系統
很多人抱怨說 各種不同的PAY或是儲值卡多麻煩
但是如果簡單只有兩三家 不就等同寡頭獨佔事業?
已經被限制到無法使用現金交易了
如果連支付方式都無法自由選擇 不就太可憐了
(唉 原來多種選擇只是一種自由假象的麻醉劑)

新橋戀人

由於韓劇The Package重新看了法國新新浪潮導演李歐卡霍的新橋戀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
這部超過1/4世紀之前的電影,曾經貫穿從高中到研究所整個學生時代,為賦新辭的假文青歲月。其中最有名的一段台詞是:
「某人愛妳,如果妳也愛他,請對他說,天空是白的,如果是我,我就會回答,但雲是黑的,如此我們便知彼此相愛。」
在那個學習愛情、小心翼翼試探彼此的年紀,它就像狐狸對小王子說的:「請你馴服我吧」。是句通關密語。
當時的茱麗葉畢諾許還年輕,扮演逐漸失去視力而放棄一切選擇流浪生活的富家千金畫家蜜雪兒,在巴黎最古老的新橋上與深受失眠折磨的流浪漢亞力克斯相遇,沒有明天的兩人,以巴黎為舞臺展開一段瘋狂的戀情追逐。
年輕時看新橋戀人,關注的居然是各種圍繞電影之外的情報,比如新橋封了10天拍攝、當時整修所以煙火是後來電腦後製上去的所以花了很多錢....。當時非常非常地羨慕,那樣不顧一切拋棄所有的生活與愛情,那是自己未曾也不敢做的溫柔傻事,興許也是離現實生活太遠,才會覺得格外有吸引力。
後來去了巴黎,卻已經忘了這部電影,在巴黎,更多的是生活:活下去,學會在城裡面移動,尋找新鮮的麵包店,便宜的食物,免費的音樂與電影。生活本身是艱難的,因此不再刻意繞到新橋上面拍照或故作浪漫地偽裝流浪漢(如果願意隨時可以越線到那樣的生活去)。因為那幾年艾蜜利的異想世界更為出名,只記得到聖馬當運河上面去打水漂(兩部電影剛好相反,艾蜜利學著在看似正常的瘋狂世界裡維持一點點優雅)。
很多年以後再看新橋戀人,卻一直出神。突然驚覺,會不會其實我們從來沒有愛過?所謂的愛情,不過是自我的想像與排練,更多時候,我們只是愛上自己的想像,拼了命留住對方其實只是為了保護自己。最後還是一個人,終究還是只能愛自己,更好或更壞,自殘或痊癒,都只是書寫記憶的方式。

戰狼2

幾部在中國賣座特別好的片子,由於出資方的緣故,台灣都無緣上映像是戰狼2、芳華,而這些恰恰都是紅色濃烈的電影。
去年開始不斷地被客人摧殘,以至於即使沒看過戰狼2,都可以在講解裡帶入。然而客人間對於戰狼2的反應是兩極的,大多中上年紀的人,是熱淚盈眶的讚美,說是愛國電影,該看。但是年輕人,尤其是30歲以下受過高等教育者,對他的評價就沒有特別高。
今天時間太多,終於把戰狼2看完了,撇開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單單就愛國主義的描寫,大概就可以理解,為何兩代人間有不同的看法。
現代年輕人,生長在政治冷感、經濟掛帥的時代產物,對於歌功頌德不那麼感興趣,而且沒有吃過苦,不能理解受壓迫與磨難的感覺,他們生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許多外國人紛紛湧入中國,尋找契機,他們強烈地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未來。
而上一代的人,先是受黨國機器洗腦的時間長,期次吃過苦,在改革開放之初,確確實時感受到不如人的地方,好像低人一等、必須要加倍努力才能彌補支間的差距,自卑久了,心態沒有改變,但對外卻用自大的形態去表現,表現財大氣粗、粗鄙無文的樣子,但骨子裡面還是一樣缺乏自信的可憐蟲。
也因此,當戰狼2這樣一部強調中國是世界強國、身為中國人在戰亂中就會活下來、美國夾著尾巴逃走的地方只有中國大使跟軍隊還在守護僑民,如此攻擊對手、抬高自身價值的世界觀,恰恰滿足了這群從艱苦歲月中走過、開始手頭寬裕的人群心理。
一件事情,如果是事實,就根本不需要去宣傳,唯有當他是一個謊言時,才需要反覆被陳述,好讓集體一起催眠,相信他是真的。越來越多的愛國電影,包含湄公河行動等,都讓人感覺到一個團結對外的中國形象,好藉此掩蓋內部的分裂與階級鴻溝。
多年以前住過巴黎,始終不懂,巴黎市政府為何要花大筆金錢去打廣告,強調住在巴黎的美好。那些廣告並不是針對觀光客,因為使用法文書寫,後來才發現,因為巴黎是做移民城市,必須要創造出移居者的城市認同,才能成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社會內部的分裂與紛爭才不致於浮上檯面。前幾年開始在台北市看見同樣的廣告,也才驚覺,原來台北已經變成一座移民城市了,需要不斷廣告些不存在的美好,去凝聚族群認同感。
而中國,不做城市認同,中國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需要更大的國族認同,一個想像的中國共同體,以此解決內部所有紛亂的聲音,不管是疆獨、藏獨或是貪污與貧富差距等等的問題。
這就像置入性行銷一樣,太刻意反而讓人反感,美國人從不會在電影中強調美國人拯救世界,但講英文來自美國的行為模式讓人自動被洗腦,這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高明之處。中國娛樂產業挾龐大的資金席捲全球,卻從來沒想過尊重當地的創意,總是霸道地要求自己的商品如同樣板出現,卻不知道樣板,反而讓人作噁。
沒受過中國紅色教育,卻因為戰狼2的意識形態受到感動的人,大抵就像是李登輝希望自己變成日本人一樣吧,站在一個身分認同搖擺曖昧的島嶼之上,像失根的蘭花急欲攀附點什麼,所以很快地黏上去了。

star war 8

「人們甘心為一個理由失去愛情,但人們不能接受[無理由]地失去它。」
Roland Barthes,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nureux.
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其實是譬喻。豈止愛情,強調理性的時代,人們對任何事情都要求一個理由,所有事情都該有前因後果,但很多時候,現實就是如此殘酷。沒有就是沒有。
李漁說:「事不奇則不傳」。人們是如此渴望傳奇,麻醉自我日常的空虛。所以星際大戰8被罵到臭頭的一個設定,就是芮的父母其實是NOBODY而非英雄。

一代宗師

大凡一個人的作品
我們總是在某個時刻開始喜歡上
然後又在某個時刻
我們宣判他不再像他自己了
於是再也不喜歡了
2013年我以為王家衛江郎才盡
但如果一代宗師不是掛著王家衛名字推出
其實是部好電影
只是當年我像馬三一樣,不知道老猿掛印回首望,難在回頭。
觀眾沒有意識到導演也是會成長的
總是希望他能像藝術作品永遠留在最好的年紀
永遠都表現如作者論般的鮮明明確可資辨識的風格
於是當導演的風格改變以至於無法輕易閱讀時
我們就說 他變了 不像他自己
其實 他是不是自己 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我們這些他人 有何置喙的餘地
王家衛沒有江郎才盡
只是不再迷戀於那些衝曼都會氣質的炫目青春光影
而那樣明確的都市味道卻才是我們熟悉的王家衛
於是 我們說他變了
曾經我們都走過迷惘
夜風吹過樹葉什麼都說不清楚卻止不住撲簌簌地落淚
善感多敏酸澀艱苦難以表達的青春
光影聲音顏色變化都像夢境般忽然過去的年紀
一天 一切突然清楚起來了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
「這條路我沒能走完,希望你能把它繼續走下去」。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了。
正如韓波最美的作品都在19歲之前完成創作。
一代宗師,與其說是葉問傳播詠春拳的故事,勿寧說更像是一個對於黃金年代懷念的寓言。
那是午夜巴黎,年輕人都覺得生錯年代,渴望追求已經逝去的歲月,卻不知道,自己也能活出精彩,成為來者傾慕的黃金年代。
人在電影中追尋自己的影子,有人看見花開散葉的葉問,我卻看見宮二:六十四手我已經忘了。
王家衛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