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1, 2007

SOMETHING FOR USELF

我是個很會亂花錢的人,不過總是不知道錢花到哪裡去。自己覺得自己很勤儉持家,在別人眼中卻不是那一回事,月底收到信用卡帳單們,也總是很疑惑,自己月薪兩三個月的刷卡金是怎樣來的,更驚訝自己居然還可以每個月都繳清。實在有必要好好把自己的現金流列出來,不然真是難解的謎題。
最近雖然也花了很多錢,但都是必須的,沒有甚麼是犒賞自己的,西裝、襯衫、皮鞋等都是為了賺錢的必需品。雖然有很多無關的好東西,比如CROCS、GODIVA、L'Occitane,或是各種小旅行,然而都不是自己花錢來的,所以也沒有特別的感覺。大抵來說,即便過上好日子,但如果不是自己出錢的,就始終沒有踏實感,像是踩在雲端上的不真實。
說到底,還是要自己花錢買給自己,才會有快樂的感覺吧,而且還要是非必需品才行。今天在書店逛了很久,好多本書想買,也想買練習曲的原聲帶,但始終沒有下手,因為之前已經在新光三越下手敗了些保養品。家裡的保養品其實還是很多,不過就是有缺幾樣,所以也給自己藉口買缺的那幾樣單品(而且每樣單品還有分夜用跟日用,這樣又可以買更多),雖然不是週年慶還沒打折,不過小姐熱情地送上許多贈品,讓人覺得物有所值。
平常我不會想買保養品,不過服飾已經買太多了,而且似乎還沒抓準產業界的口味,逛了半天不知該怎樣下手,只好轉向我最懶惰、平常不會用到的保養品。因為是非必需品,所以買的更高興,因為自己是有消費非必需品的能力,不像恩格斯只束指出的一樣:錢全部花在吃上面是貧窮的表徵。自我欺騙不在M型社會的底端。
回家捷運上,大學生們炫燿彼此的PRADA鑰匙圈、LV包,看看自己身上的DIESEL、POLO,突然覺得自己很窮,雖然在自己大學那個年代,也會去買D&G,但卻沒有買過DOLCE&GABBANA,然而現在的小孩可不會去買MIU MIU,直接就是PRADA,更別提VESUS,因為VERSACE才是王道(這牌子現在應該沒人買了吧),全身上下加起來,還沒有前面男生手上的IWC值錢。唉,深刻體會到社會現實,我果然還是在M型的底端。
不要在亂買東西了!雖然可以紓解壓力,少買一點,一個月可以多扣一兩支基金了。(我也想要一支六位數的手錶.....。)

Sunday, November 04, 2007

天啊!主升段到了。

最近真是太誇張了。
連完全不懂股票的婆婆媽媽,都被小朋友的幼稚園老師教導,要去銀行開基金戶定期定額幫小朋友存錢。
這種全民瘋狂的舉動,就是主升段的特質,已經完全擴張到社會的最底層了,好像我在大陸看見的景象,連那些月入只有一兩千人民幣的工人,都滿口基金股票。榮景還會繼續,就像泡泡不斷擴大,不過究竟會不會破,還有待觀察。
中國跟印度等的新興市場還在發展,每個人都想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發展一定會繼續的。美國的危機仍然存在,房貸風暴餘波盪漾,雖然FED連續兩次降息,但其實還沒過去,後續還有其他次貸會爆炸,也許下一波就是信貸。幸好,我們正在逐漸與美國脫鉤,現在打噴嚏不再可以翻轉整個世界,頂多是小小震盪了。
ANYWAY,SUPER CYCLE正在上升的榮景中,接下來的三年,應該是閉眼也能賺的吧?只要不要發生太多奇怪的風暴,展望明年,新興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金融少碰、科技有波段操作空間。
第五波的時代來了。

TOKYO KITCHEN

某天把相機從我的包包理拿出來後,就再也忘了放回去了,此後去很多地方吃飯,都不能拍照,久了,好不容易養成的隨手亂拍習慣也就消失了,這也是為何最近的食記都沒有放照片的原因。

東京廚房在新光三越45樓,創意日本料理,FUSION風。
優點是可以看到台北市的夜景,不過還是一樣灰灰的沒啥動人之處。
價位很平實,小菜不到百元,飯麵也是兩百上下,串燒壽司也不過三百多,套餐一個人六百起,算是滿平價的,不像101上去的套餐是1380起。
東西的口味普普,不過客人很少,所以很安靜,整體感覺OK。
以這樣的地點,這樣的價位,下次我應該還會來吧,只是也許先吃飽再來,因為食物本身沒有特別之處,我只是貪他的整體環境罷了。在觀景台收了後,這算是個看夜景不錯的地點,重點是便宜。可以推薦。

東 與 三峽好人 DONG & Still Life



《東》跟《三峽好人》是連在一起的兩部電影。《東》算是紀錄片,北京畫家劉小東在三峽跟曼谷從事創作的經驗與感受,中間在三峽的時光,恰恰跟電影《三峽好人》相應,也為電影中的許多橋段下了註腳:某些劇情、其實是真實發生過的。
我承認我膚淺,我不知道賈樟柯的重要性何在?以前看他早期作品會感動,《站台》、《小武》等,可是《世界》、《三峽好人》等近來的片子,我就覺得不太愉悅了,也許是審美觀變了,希望能看到更有創新表現手法的電影,而不是尚受制於技術不成熟的取景。也許對賈樟柯來講,怎樣把故事講出來、比怎樣把故事講的好聽是兩回事,又或許有人在當代還可以被賈柯樟那樣的表現手法所吸引,但我不行。
我喜歡賈樟柯作品中對於小人物的關注,也喜愛他在厚重到沉悶的調性中,總是放入點魔幻寫實的味道,然而小津式的表現手法,在當代似乎已經變成一種媚俗的做法,更只會讓畫面產生疏離,一點都不生動。也許導演希冀的正是陌生化的效果,然而對廣大的賈樟柯的觀眾而言,他所紀錄的底層本來就是驚奇的發現,無須再透過此一手法離間觀眾心智。那些真正住在黃土窯洞裡的貧困階層,一輩子也不知道啥是海豚,對她們來講那就是一條魚罷了,搞不好看見放映機白光還要驚訝、更遑論去看賈樟柯的電影了。
也許賈樟柯的作品並不適合主流體制,雖然關注的重點一致,然而似乎失去某種更生動的力量,變得有點喃喃自語,陷入某個團體的獨特語言中。然而語言背後負載的文化又是難以傳譯的,簾幕讓臉孔變的朦朧美,卻也失焦。有人說賈樟柯拍出真實生活的面貌、他讓觀眾彷彿參與角色一樣的自然,然而我看見的卻是,知識份子想像中的社會底層,並且用既定的角度去觀照,感覺充滿熱誠、但卻永遠躲在安全的距離外。

Saturday, November 03, 2007

練習曲 與 單車上路 Island Etude & The Road in The Air

非常美的男生,有希望成為張睿家後,又一體壇跨足影壇新星

《練習曲》與《單車上路》,兩部關於單車與台灣的電影。

先說說《單車上路》吧,預告片十分漂亮,把清水斷堐拍的超美,灰色的石璧、青綠的大海、蔚藍的天空以及非常漂亮的男生女生。看故事大綱,我以為是北野武風格的電影。不過看完後,發現只是一部變調的青春電影,說是青春電影不只是電影主角都很年輕,連故事編劇都是,太清澀、破綻太多,全然是一部想像的電影,跟真實生活脫離太遠,就連電視主播的口條都全然錯誤,更別提其他角色性格跟反應上的錯誤。
在還沒有看過《練習曲》之前,我覺得《單車上路》還算是一部把東台灣拍的很美的電影,然而看完《練習曲》後,我深刻體會到自己的膚淺,鏡頭跟濾鏡攝下的美麗畢竟只是短暫的印像,唯有發自內心與土地相連的情感才是真實的。而這真實,正是《單車上路》所欠缺的,《單車上路》的奇情故事可以搬到任何一個地點、任意置換職業或關係,基本上都是可以成立的,故事欠缺一種必然性的真實,許多細節都是為了連結環節硬湊進去,而且想像的成分比真實際遇的成分更多。
並不是說電影不能有想像的成分,而是電影具有比戲劇更自由的場景切換,也更真實、無須去調度觀眾的想像力,更可以真實地切入角色內心表現最細微的部分,這些都是電影的特長,既然如此,就應該利用電影的特質去表現真實生活中最細微的東西、那些感人至深的部分。而不是力圖去跟戲劇爭寵,在舞台上許多細節必須靠觀眾自己去填補、因此未被交代的細節都會被自動合理化,但是一但化成具體的影像,導演勢必去交代這些細節,也就造成破綻百出的悲劇,讓一部好好的寫實劇硬生生變成鬧劇。
戲劇有其限制,電影其實也有其限制,或著該說,兩個媒介應該用自己的特長去說故事,無須自曝其短。

近年最好看的台灣電影


看《練習曲》時我哭了好幾次,這是一部很溫情的電影,但我不知道為何就是深刻擊中我的內在。第一次落淚是在老太太們演唱日本曲的莎薇之歌時,我的眼淚就落出來了,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美好,太美好了,美好到讓人落淚。我不否認也許是最近在日常生活中挫折太多,所以格外懷念美好的事物,特別容易因為單純而直接的情感而感動。
《練習曲》的片名正如安達充的《ROUGH》,是一種未開完成的草稿情形,暗示了未來多元的可能。這是一部深刻與台灣這片土地緊緊相連的電影,編劇透過鏡頭,將台灣各地獨特的人文風景帶出、沒有多餘的語言,並且表現出台灣人民特有的熱情,人物間的互動關係在其他國家的電影中是看不到的,然而對於活在台灣的我們,卻是最合理也不過的,那就是台灣人民不同於其他國家人民的熱情,我在《練習曲》中看見了,而這是在其他悲情的台灣電影中所沒有看過的(《熱帶魚》是一部我覺得很棒的台灣當代電影)。我們畢竟不是活在悲情城市的年代、也不是每個人都是GAY或流鶯在天橋上賣手錶、更不是每個家庭都市住在大安區的中產階級,透過侯孝賢、蔡明亮、楊德昌電影認識的台灣是太偏狹的一角,那是屬於小眾的精英文化,與真實生活距離遙遠。
《練習曲》真的是部好電影,嘉年華式的旅途,串起不同的人事物,那幕幕風景。雖然調性不同,但我似乎看見安哲羅普洛斯的影子,卻比北希臘的灰黑多了許多色彩,形式如果用的好會讓電影更好看,引用多種藝術手法的練習曲、很成功地將當代藝術媒介都引入,比阿莫多瓦更高明。
如果說因為年紀,去年我最喜歡的是電影《THE LAST KISS》,因為土地,我最喜歡的電影是《練習曲》。推薦給你,也請推薦給喜歡台灣、想要了解台灣的朋友。

最後,也將此文獻給舜老師,即便已經過了三年,在電影中猛然看到舜老師的名字,居然還是讓我濕了眼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