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8, 2008

CASHMERE MAFIA 女人幫

2008年新一季連續劇 女人幫(居然只有7集?!)

會看這部影集的人,應該沒有不知道CASHMERE的吧?就連朱天文在小說《巫言》中都花上大篇幅在解釋這項毛料,她的結論是:由奢入簡難。作為頂級毛料的代名詞,CASHMERE(中譯:喀什米爾)廣為人知,時尚圈說:用CASHMERE織成的大披肩,是可以穿過戒指的。以此突顯其輕量蓬鬆。不過如果你拿UNIQLO只要1000日幣的CASHMERE圍巾來作實驗,你會發現根本不可行。連圍巾都不可行,更遑論披肩。其實是因為CASHMERE只是一個泛稱,其上還有更高檔的PASHMINA,以及真正頂級、可以穿過戒圓的SHAHTOOSH。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市面上標示CASHMERE的成品一堆,然而質感卻相差很多,你簡直無法相信他們都是100%的CASHMERE製品。
CASHMERE MAFIA,如名稱所暗示:這是關於高級時尚的黑手黨故事,一如SATC,四的身處紐約的女子,她們之間的友情故事;不同於SATC的是,很顯然這四個女人不食人間煙火多了。一個出版商、一個高階財務經理人、一個彩妝公關主任以及飯店集團的執行長,都不是我們身邊會隨便出現的人物。她們年紀相差甚多,沒有相同的出身背景(至少目前看起來是),在各自領域呼風喚雨,為了彼此的利益互相合作,成了NYC最有權力的社交團體之一:女人幫CASHMERE MAFIA,在這個吃人的城市裡與其他各具權勢的小圈圈競爭。
在話題面,可以看出編劇的野心,希冀在一部作品中滿足所有觀眾,於是我們看到有色人種、女同志、雙性戀、家庭主夫、叛逆期女兒、外遇問題、性(別/認同)歧視、離婚官司、同志家庭等,比起SATC那樣小鼻子小眼睛的世界複雜多了,如果說SATC是女高生版,那麼進階版的CASH-MAFIA就是成人版,除去過多玫瑰戀愛色彩、解決更多現實麵包問題。只是,這樣刻意的操作,反而讓人覺得有點虛假。不過或許是第一季吧?我還沒趕上它的節奏,因為以前看Ally McBeal時也不喜歡SATC,但後來不覺就迷上了。

<◎CUTE GUY: MALE-NANNY - ADAM!>

Thursday, March 27, 2008

春天讓人憂鬱

親愛的你,憂鬱並不是一種病態,它是一種令人悲傷的幸福,它是光明的、 美好的,像濟慈所說的,憂鬱像一雙柔軟的手,輕輕地撫摸著你。我多麼希望活在中古世紀的歐洲,那時候的人走在路上會無由地大哭,沒有人覺得奇怪,沒有人,不了解憂鬱。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


陳玉慧是當代憂鬱教母。我以為當代華文寫作者中,沒有人比她更理解憂鬱了。曾經,有一個比她更純粹的靈魂擊中我的內在,然而後來她在巴黎蒙馬特的寓所中,用小刀刺穿了自己的心臟,變成一顆不墜的傳奇。(然而她死去10年後,卻被背叛了遺囑。)

你知道嗎?一年之中,最多人自殺的季節不是秋天或冬天,而是春天。
陰雨綿綿的春天,總是讓人憂鬱。這個季節,適合讀陳玉慧。

隱形的翅膀

心情低潮時就會不自覺地哼起,隱形的翅膀。
不是張紹涵的版本,而是馬天宇的版本
簡單的旋律,純真的感覺,似乎可以稍稍寬為心中的不安。

作詞:王雅君

每一次 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
每一次 就算很受傷 也不閃淚光
我知道 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
帶我飛 飛過絕望

不去想 他們擁有美麗的太陽
我看見 每天的夕陽 也會有變化
我知道 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
帶我飛 給我希望

我終於 看到 所有夢想都開花
追逐的年輕 歌聲多嘹亮
我終於 翱翔 用心凝望不害怕
哪裡會有風 就飛多遠吧

隱形的翅膀 讓夢恆久比天長
留一個願望 讓自己想像

不純粹的完美形式─評碧娜鮑許與烏塔帕舞蹈劇場《交際場》

純粹究竟是甚麼?打著「為藝術而藝術,為舞蹈而舞蹈」的口號,曾經讓美國現代舞走入學院派的死胡同。理性過度發達,讓人類情不自禁要把所有看到的東西加以分類,沒看過的東西就安個新名詞上去,好讓吾人可以透過對字彙/符號的掌握,直接獲取對於事物的知識。「舞蹈劇場」一詞就是這麼來的吧?一個碧娜鮑許自己都沒想過的名詞。藝術有絕對純粹的形式存在嗎?創作是否應該被範圍限制住?藝術家在創作的當時會考慮到界限嗎?一個簡化的定義:在空的空間中,一個人從另一個人面前走過,就是劇場;相對於此,一個複音的劇場:華格納式的或布萊希特式的總體劇場,在這裡:音樂、燈光、美術、舞蹈....等都是劇場的組成,服務於導演的理念之下。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開始,回頭去看七○年代的劇場,不免為當時大驚小怪的命名感到好笑,就像希區考克的電影在影像世代的眼中是多麼粗糙一樣,都是當下性對歷史的錯置。突然想起很久以前在報上看到關於「莎妹」的報導,魏瑛娟的頭銜是「編舞家」,而不是普遍認定的:意念劇場的「導演」。
《交際場》是碧娜鮑許一九七八年發表的作品:在空曠的交際場所中,男男女女不停地試圖靠近、互相接觸,而後傷害、分離,永劫回歸般地循環不止。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不到許多精美、難度高的動作,有的只是簡化過的日常舉止,數十個舞者在台上表演,沒有人格外突出、也沒有人可以格外突出。這是個沒有明星的劇場,舞台上每一個細微動作皆是由演員的自身經驗出發(在講究肢體優美的時代,曾讓許多舞者頗為受挫),經過編舞家的修飾與選擇,呈現出一部活的、而非僵化的舞作,因著演員的不同而顯現差異,中年人的《交際場》與年輕舞者的《交際場》也許神合、但絕對貌離。你怎能要求所有的舞者,不分男女老少,都做出相同的動作、扮演相同的人物?好去復活我們一直想擺脫的、劇場中的幽靈?同樣是德國的優秀劇場工作者,《交際場》中的許多橋段令人聯想到布萊希特:陌生化的日常動作模仿、舞台上公開的更衣場面、演員對扮演角色的疏離、破壞幻覺的觀眾對話....等等,在在地提醒我們:這不是部純粹的舞劇,其中滿載的意涵,是碧娜鮑許對於社會的深切體認,希冀觀眾能以理性看舞、走出劇場後能有所行動。
對稱的舞蹈形式、正反合辯證式的排場,舞者扮演著劇中人、也扮演著自己、更同時扮演劇中的其他角色,每一個演員都被放在社會性的網路觀看著。他看著別人、也被別人的眼睛看見,這就是「交際」,如張愛玲說的一般:「穿著像樣的衣服,到像樣的地方,看見同類,也被看見,這就是社交。」這是活在當下的人們不可避免的宿命,然而我們卻沒有學會用別人的眼睛看見自己,學著把自己放在網路中的其他位置觀看自己的真相,意義須要差異才能顯現出來。高行健在論及劇場時提及:一個多聲部的劇場,是不可能只有單一意義的,其中必然並置多重的思想,並且也更接近真實。
碧娜鮑許的《交際場》正是這樣一個不純粹的多聲部劇場,正因為其不純粹,才具有多元的涵義,笛德羅雖然提出表現真實的正劇,卻沒有設想過一種涵括劇場多重因素的複音劇場,更能在象徵與表現間取得平衡、溝通觀眾。在當代劇場中,的複音劇場,更能在象徵與表現間取得平衡、溝通觀眾。在當代劇場中,不純粹的形式似乎比純粹的藝術更接近完美。

靠近一點會更好評《天亮之前我要你》

  維吉妮雅‧吳爾芙真是媚力無窮,故事又從自己的房間開始:男同志跟女人一樣,都需要自己的房間!男同志小青投身現代紐約從事服裝設計,耶誕夜前夕,因為家族中的長老將從臺灣到紐約視察,順便參觀小青的房間,讓與男友同居一室的小青慌張,深恐同志的身份就此揭穿,因此與三位好友:王熙鳳、慈禧、維多利雅,在聖誕夜開始一連串保密防諜的排演遊戲,卻意外演變成一場性愛解放的認同運動。
  四個帶有強烈色彩的符號姓名,暗諭角色間性格差異,也牽動一連串情節。小青,台灣酷兒喜愛運用的《白蛇傳》中的妖孽,超脫世俗義理束縛,雌雄同體,遊戲人間。王熙鳳,權謀深重、長袖善舞的男同志畫家,穿梭台北紐約兩地舉辦畫展,在千禧年來臨前回到紐約。維多利雅,老公出國、芳心難耐,重回紐約渡節的戲劇博士,正如英國維多利雅時期予人印象一般:表面堂皇富麗、私下男盜女娼。慈禧,旅居紐約的攝影師,清季西太后威儀權傾,簡居深宮的中國女人,仍不免受制傳統禮教。
  本劇是符合古典三一律的原創劇本:單一時空、事件並且在一天之內發生,充滿魔幻寫實的風采,結合扮裝、歌舞、情色、性別與國籍認同…等眾多在娛樂與理論上都十分討好的元素(還扮演茶餘飯後、對號入座遊戲的深責大任),演出群都是小劇場界的一時之選,編劇頂著名校的光環,導演們亦各有特色。然而過多優異的素材一起塞進廚房,端出來的可能是調合美味的雜燴粥,也可能是無法下嚥的餿水鍋。
  三位導演各自執導片斷的《天亮之前我要你》,因為碰上大地震而延宕近半年,千禧年新版已與原初大不相同。或許分別處理的緣故,本劇顯得處處巧思、驚喜不斷,然而,卻缺乏整體連貫的節奏:劇情推演平淡,沒有明確的高潮點,亦不見起承轉合的變化。劇中維多利雅以女子身份強暴生理男性的王熙鳳,對於角色規範的衝破原是一大高潮,卻草草了結,變成為性而性的遊戲,不似是男同志突破身份認同與女人做愛、倒像是異性戀男子假扮男同志換取一場免費的性愛饗宴;小青的婚禮預演則是一場全然無謂的彩排;而劇末慈禧的女體欲望認同,更是打開始就呼之欲出、毫無衝擊可言。
  不知是導演群的視覺要求、或是演員們飆戲快感?過度發展的戲中戲情節其實是拖垮此劇節奏的主要因素。不斷出現的扮裝遊戲雖展顯演員性格的多面、卻也造成劇中角色特徵的不連續性,尤以慈禧時而淡若冰霜、忽又狂如柙虎為最,在情節轉化上或許可用嘉年華會的狂歡症候群以說服觀眾,然而在轉景處理上,導演縱加入音樂串場,仍不免顯得累贅拖沓。此外,燈光設計未與舞臺設計充份溝通,大量使用金屬器皿卻未先作去光處理,造成反射光塊在劇場中四處流篡,分散觀眾注意力,亦是美中不足的一點。
  偷窺真實,原是誘人的元素:觀眾透過第四面牆窺見一場百無禁忌的私密聚會,卻因為劇場距離的稀釋,轉化成不酸不辣的白開水:帶有程式表演的傾向、卻又顯得無章雜亂。表演程式來自小群體的內約定俗成的習癖;雜亂無章則咎於展現內容的階級化:對於圈外人是窺奇看鮮、對於圈內人是了無新意(偏偏會進劇場的絕大多數都是此道中人)。程式表演雖是與觀眾取得溝通的管道,放在寫實劇情中不免顯得矯情造作,演員練習丟到台上,有趣歸有趣,卻太過瑣碎、未經細篩。語言符號的階級化讓本劇成為中生代劇場工作者間的親密對話,片斷零星的涵意都須依靠相似的背景才能解讀,然而對於無法理解的其他閱聽眾來說,就是一片無意義的空白。
  《天亮之前我要你》的題材雖不見得新穎,卻十分討好,唯一可惜的是台北觀眾不夠靠近這群他鄉異國的知識份子、卻又必須從一個有點近又不會太近的距離來擁抱他們。如果可能再靠近一點,近到足以看清角色乘載細微而豐富的內心變化,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運用其他媒介來呈現,像是電影或電視:一方面既可快速處理綺思幻想的非寫實面、不至拖泥帶水;另一方面無限貼近的特寫鏡頭,更足以真實地表現零散瑣碎的細節。

破碎的海洋史詩─評《一官風波》

  一張非常誘人遐想的海報:淺藍色開展的海圖,四個穿著水兵制服、頭戴「一官船國」
帽子的:日本人、中國人(明朝)、西方人(荷蘭人),跟一個沒有面孔的人。這張缺席的
臉比其他圖樣更挑逗思緒:他既是船國中其他的血族,可以任意指涉、象徵跨國族的結合;
同時也隱喻在大陸正史中被抹去真相的海洋歷史;最值得玩味的是,他似乎正象徵著船國想
像社群的歸屬,一段無人知詳的“內緒”(naishyo,日文:秘密)。
  故事沿著尼古拉‧一官的人生際遇開展:尼古拉‧一官即鄭芝龍,廣為人知的國姓爺鄭
成功的父親,明末縱橫中國海域的海盜集團頭目。本劇可以中場休息分為上下兩部,上半部
著重於尼古拉集團的發跡史、呈現商場中的爾虞我詐、舖陳家族共榮的革命情感以及海賊們
的愛情故事,結束於尼古拉擊敗荷蘭大軍,統合海上勢力、獨霸一方。下半部時空跳接數十
年後,海上集團勢力依舊,陸上明朝卻已覆亡,尼古拉為清兵軟禁於北京,鄭森(mori san
)接掌父親集團、排除異己、安撫軍心,高舉反清復明的旗幟,終至家族的敗亡:母親自盡
、父親被斬,隨著海上梟雄的死亡,象徵著舊有穩定勢力的瓦解,故事就在熱蘭遮城居民的
倉皇逃難中落幕…。
  在《一官風波》中出現的“複數一官”(一官是個挺普遍的中國小名:海賊大貓喚一官
、尼古拉是一官、二貓的老闆也叫一官),提醒著觀眾:這並不是「尼古拉‧一官的劇場傳
記」、而是屬於全體「中國海賊的稗官史劇」。我們再考量本劇的社會脈絡:上演時刻在就
職週年、編導身為國策顧問,則作者意欲通過此劇重建“海洋史詩”的政治意圖昭然若揭。
嚮往海洋的男人與象徵大陸的女人彼此之間不斷地角力,而男人們又被中國、日本、荷蘭/
西方…等多方不斷地拉扯著;浮於大陸外的巨船隱喻著福爾摩莎,艦上的雄性網絡是早期羅
漢腳社會的縮影,透過對海洋史詩的描繪以對抗傳統的大陸中心史觀,以古比今、思索臺島
去從。這樣一部複音歧義的作品,導演對國族認同的建構著力最深。  尼古拉‧一官並沒
有國族認同的困擾。在現今散見的史冊中,他是一個中國血統的海盜
、與日本女子生下鄭森─因而載名汗青,他在海上周旋各色人種之間,選擇最有利的位置,
因此明室覆亡後、他旋即投靠八旗,簡單地說,他是無祖國的商人。鄭森卻不然,這位臺灣
廣為人知的國姓爺,父親是中國海盜、母親是日本人,長於扶桑、受教於中土儒學,複雜的
成長背景使其文化/國族認同益發困難。中國,究竟是現在領有大陸的中國、還是只存於蕞
薾一方的中國?日本,在時空中漸行漸遠、再也無法回去;母親,作為日本、也作為文化的
本源、陸地的象徵,於是被拋棄了。海洋一定需要陸地嗎?尼古拉一生縱橫海洋、卻因為擁
抱大陸而死亡,鄭森無法根絕對大陸的嚮往、終於敗亡海上。陸地,是禍水紅顏、是妲己、
是尹雪艷:沾上的人必招致不幸。順此推論,我們(不論血統種族)何不另立一個男性/海
洋同盟呢?因為「沒有女人(陸地)男人(海洋)一樣好」(明渡同志情慾烏托邦/暗陳海
洋國族想像)!導演理想中,關於斯土的“社群認同”呼之欲出、意圖明顯。
  無可避免地,史詩中必然存在著英雄、並且透過其雙眼觀照世界,本劇是米爾頓《失樂
園》般對抗中心的邊緣論述。《一官風波》中的英雄理應是尼古拉‧一官,然而編劇並沒有
特別刻畫這個角色,甚至可以說,他並不深化任何一個角色,似乎更關注於介紹的工作:出
場、先讓觀眾知道有這號人物存在,再運用幾場對手戲來交代性格、動機,然後結束;理應
如浮世繪般貌異繁多的人物,卻都成了不具深度的功能性角色─包括最重要的尼古拉‧一官
,都成過眼雲煙。史詩故事涵蓋宏廣,導致本劇旁枝雜蕪、主線不明,也讓其中承載的意涵
顯得過重,終至無法承載的失序地步。一部沒有主體的史詩劇,默契不足的演員導致節奏脫
落,冗長失當的關目安排與缺乏調劑的冷熱,表演風格的不統一(安靜無聲的田川氏tagawa
,毫無預警地化而為鬼,淒厲奇艷地控訴著過往的生命,飄落的紙片極美,舞動的身軀與定
格如畫,可惜卻顯得突兀可笑:像是放縱演員過度發展的情節)…,諸此述事強烈而不協調
的片段,一再出現,讓長達三個小時的史詩架構、形式混亂至無線可理。
  本劇的舞臺設計素淨樸麗,長型舞臺宛如巨艦,白色布幕是張滿的帆,三面的觀眾既似
舺舨上的乘客、又似永世拍擊的海浪,旁觀其變。略感缺憾的是,正中碩大的投射屏除了表
達空間的移轉、間或暗指角色的心境,並沒有太多功能;黑箱般的展演廳過度龐大,觀眾錯
置其中常不知焦點何在(幸得燈光引導)、亦囿於角度無法看清表演;而演員面對此一開放
空間,除了顯出不知所措的浮躁感,無能穩住、也沒法融入舞臺,音聲念白除了消散在寬廣
的距離中、還不時被強烈突出的音效蓋過。服裝設計區隔海洋與陸地、文化與信仰,可惜沒
能表現角色的獨一特質,只賸下左襟右紝、華夷之別的功能。舞臺道具的使用突破時空限制
、古今並陳,可惜符徵不明確、未成指涉系統,反而予人格格不入的誤置感。背景音樂運用
多種元素,適切地點出時空的特性,可惜宣染效果不夠,除了表意、只有表意。
  劇場本身可以擔負娛樂、教育等多重功能,然而前提是:形式必須足以承載。《一官風
波》的問題正在於承載太多,然而整體沒有完美配合。荷重過高的艦艇往往在浪濤中翻覆,
一官船國於是傾圮在風波裡。無可諱言,本劇在技術面上均有相當成就,可惜並未達到高度
統一;表演方式過份雷同導至難以區分繁雜人物,部分演員風格表現更顯突兀;多線情節使
主題失焦角色亦深化不足;場面調度與聲光運用令觀眾既無法感動也難以疏離…。凡此種種
並非不可解決,只需在故事發展過程中稍加取捨、協調風格、培養熟悉度與默契,便足以讓
觀眾直覺把握意義(不論是否如我們現今所解讀的),讓此劇展現英雄史詩般地壯闊舒適,
而不是如現在所呈顯的小鼻子小眼睛。雖然現代人的認知方式往往是片段風景、不能看清全
貌,後現代社會也不能要求一元獨尊的意義詮釋,然而劇場不同於電影,沒有可供認同的鏡
頭、無法完整接收零碎訊息,無框舞臺將觀眾推入五里霧中,不知重點何在。多方拉扯的結
果,使得本劇承載的豐富意涵化為破碎的臉孔,看不清楚真貌;導演意圖建構的海洋史詩,
變成人魚泡沫,瑰麗後消失於無形,甚麼也沒有留下。走出劇場的觀眾也是。

戀戀三季THREE SEASONS


  一年之中該有幾個季節?春夏秋冬的四季分法對於生活在亞洲的南島語民而言,似乎是太難以區別,全年溫度幾乎都維持在二十五度以上的越南,人民還是習慣依萬物生長分為:雨季、乾季與涼季。《戀戀三季》就是發生在這樣一個無法用西方傳統思維理解的地方,三個季節已經是一個完滿的循環,不同的空間背景各有其文化發展的差異,何必外力強作解人?  導演運用越南的季節特性,將三段空間相同、時間錯異的故事剪接在一起:事物開始萌芽雨季,發展盛開的涼季與走向結束、迎向新生的乾季,並且讓運用各段劇中人物的互動,批判現代越南的發展:貧富差距、殖民經濟、真與假....等等議題,並且不可自抑地沉醉在普魯斯特式地,對於往日美好的追憶。
  雖然女孩子的命運就像是雨滴一般,落在何處說沒個準,不過本片中的女主角們都是落在臭水溝中,也許不只女孩子,這就是全體越南人民的生活現狀?高喊開放改革後,龐大的西方資源湧入,蓋起一座座華美宮殿般的飯店,透過明亮的落地玻璃區隔出兩個世界。究竟那一邊才是真實的世界呢?是衣香鬢影的飯店?還是大雨傾盆的街頭?強勢貨幣的經濟侵略,創造出一個個新的租界,彷彿人間的天堂,兩者之間的差異,讓艱苦環境的黔首努力想向上攀爬。雖然操著違背本意的行業,卻也有最後堅持的底線,正如妓女不與客人接吻一般,可以說服自己出賣的不是真心。
  太陽只是為有錢人照耀的嗎?有些有錢人卻一輩子也照不到太陽。外在的富有無法滿足靈魂的貧脊,萬物生長的涼季正如同春天一般的生機勃發,卻也預言炙熱死亡的乾季即將到來。關於遠去的舊日美好,是怎樣也不可能得回的,縱然環境優渥、若無心享受亦是痛苦,在盲目的追求中我們錯失太多,一步步地封住了自己,終於來到生命單向的死胡同。若有可能,多想回到那一切開始的雨季,雖然也有痛苦,然而單純地可愛,容易滿足,一切都是真真實實地,沒有虛偽矯飾的一面。
  小男孩一次又一次的穿梭在兩個世界間,甚至突破了真與假的界線,當他穿過牛仔電影的放映布幕,其實是戳破了西方英雄主義的假相。山姆叔叔們帶給越南人民的真的如是他們認定一廂情願的幫助嗎?亦或只是另一種形式強欺弱的暴力實踐?自以為是地享受著當地的所有資源、以為一切都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在未經許可的情形下略奪。戰爭帶來的傷痛是多年後重回故地尋女時的一句對不起可以解釋的嗎?在消費他人妻女時面對自己兒女被消費的情狀,這樣的衝擊跟被世界劈開額頭是不同層次的體悟。太多錯事的彌補,但願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加劇侵略。
  乾季的最終是事物的死亡,然後迎向全新的循環。繽紛落下的紅色花葉,穿著傳統長衫的女子,仿彿回到生命的最初、亦是宣告一段生活的終結。如同《四月物語》中沓然如雪的櫻花雨,化作春泥更護花,將開展出更燦爛的未來。被西方文明強勢進駐而扭曲了發展方向的第三世界國度,也許到了該反思整理、從新出發的時刻了。

狂戀高校生 LOVE & POP


  成長以一種來不及反應的速度進行,並不緩慢也不沉默,在不經不覺間過去。把雙足浸在溪水中換取一帖清涼,潺潺小河似乎未曾移動,然而方才撫過肌膚的河水已然流至汪洋中了。年輕的歲月就像青色的小河,源源不絕泉湧仿佛取之不竭,一回首已是百年身。也不是悄悄地偷跑把你丟在背後,最可惡的是讓你親眼見證,卻沒有意識去阻止,雖然知道寫在沙灘上的文字將隨潮水一起退去,卻還想著:讓他去!瀟灑地很。
  所謂的少女漫畫不就是這麼回事:在幻想中停駐的時光之河!甚麼都不確定、過度地敏感、缺乏自信,雖說不是小孩了,卻也還沒長到大人的年紀,常常要三五的人聚在一起言不及義,仿佛年紀可以加總,一下子就變成OL了。要的是甚麼自己也不知道,急著去懷抱點甚麼,害怕被丟下,所以總得找件事來做,好證明自己也是半個成年人。口中叼唸著過度稚氣的臉蛋或是身材,事實上卻不想這麼早脫離嬰兒肥的階段,雖然說要學會負責,還是寧可悠哉一點甚麼都不想。戀愛之必需、減肥之必需、唸書之必需、打扮之必需....;性愛之不必需、甜食禁止之不必需、用功之不必需、賺錢之不必需....。這個時期,所有的事物都展現出奇異的兩面性,正如青春期的家人,既是非常必需的存在有時又忍不住要逃離他們的關愛。
  戀童是一種全球化的傾向。包裹在高中制服裡的肉體不上不下,還脫不了那股淡淡的奶味卻已經發散成熟的醚香,天使與惡魔的誘惑巧妙地雜於一爐,仿佛在神聖的殿堂裡進行不可告人的勾當,罪惡感的刺激延展並強化高潮的快感。消費高校生並不是對於肉體的迷戀,而是關於青春的追悼儀式,正因為太美好才要破壞,看到製作精良的洋娃娃總會想把她的頭拔掉,想知道在包裝完美的外表下可以爛到甚麼地步。嘴巴上雖然一副大人口氣地教訓著不要變壞,自己卻是把她們載向毀滅的快樂運豬車駕駛手。在同一條河中滌手,自己快成了盂蘭盆會流放的水燈,而她們還在製做艾草船的年紀,怎麼想都覺得不公平,即使是少不經事而錯過,也在成長中學會否認自己的疏忽,拼了命要捉住青春的尾巴,或是乾脆用力一把扯下、妄想永久保存。戀童於是與戀物結合,少女來潮的內褲、咬過的葡萄、或是自己年幼時漫遊迪士尼樂園得到的玩具....,所有的一切說穿了不過是化妝品櫃台前力挽狂瀾的費用,涓涓小溪到了下游也會匯成難以阻擋的巨流。
  被放在一個特殊的位置關注,是少女們想也沒想到的吧。總是以為不被瞭解、被世界所遺棄、最要好的朋友也無法明白昨天夜裡那個香菇男人的夢境,常常覺得莫名的孤寂、陷入死掉了也沒有人會為自己哭泣的悲哀中....。突然躍上舞臺,就像聚光燈下的熊貓一樣,努力地想要抗拒卻不能言語,只好背轉過身,表現出一副不需要被瞭解的樣子,卻又忍不住偷偷觀察旁邊的熊貓在做甚麼,害怕與眾不同。幾個人很快樂地一起去逛東急,消費著為高校生而拍的電影,一邊偷偷擦眼淚,一邊還要說大人們拍的電影真難看啊。

北京觀劇談

在北京觀劇是一個有趣的經驗 文化的差異 加上便宜的票價 真好 朋友之前跟著雲門到北京演出 嚇壞了 因為現場手機聲不斷 還有麥當勞滿天飛 他的形容是 遭透了 真是討厭死著個地方了...(可愛的雙魚座女生的反應)
在兒童藝術劇院 由北京戲劇學院演出 godoni的藝術喜劇”說謊的人” 這個劇場的配置像是社教館加上台灣藝術教育館 小小的 有一個旋轉舞台 感覺國立藝術學院真像 風格演技 群戲處理 還有舞台配置 幾乎是一個模子呢 不過他們的聲音訓練很好 肢體也還不錯 現場的觀眾也很有趣 大家都三三兩兩的吃東西聊天 討論劇情 (ps/還有一票追星的女生 一直在討論台上的俊帥男生 還講解劇情) 手機聲當然不用講是此起彼落 因為沒有中場休息 所以大家走來走去上廁所 不過這邊是可以隨便亂坐的 大家都會搶一呢 因為沒有三明三暗 所以在演出前五分鐘會有一生鈴響 正式演出前還會再響一次
在長安大戲院 由北京人藝演出田漢的故事 狂飆 這兒比較像是社交館加新舞台 有800個座位 還有4支follow spot 在舞台前方的座位如同茶館 還有人會幫忙泡 換毛巾 也有小菜 由於演出的團體在北京算是十分有名的劇團 所以有很多年輕人前來觀看 這些年輕人中不乏所謂的白領 也受過良好的教育 所以感覺上比較像台灣的觀眾 有人在聊天講話時還會加以制止 而且也會把手機關掉 這部作品似乎想幫田漢去神話 不在是國歌的作者 而是一個善感的藝術家 導演的處理手法很小劇場 有點香港味道 節奏明快 有點重構中國近代劇場史的企圖 不斷地運用FOLLOWING SPOT 框架 滾輪 將過去現在未來交織在一起 可能是女性導演的緣故 十分注重影響田漢一生的女性形象 附帶一提 在劇末 有安排大家唱義勇軍進行曲 一時場面肅穆 大家都站了起來 我旁邊的女生 則是堅決不肯站起來 還要把它男朋友拉坐下來 有點像剛解嚴的台灣 劇中演到宣揚中國共產黨思想時 她還很不屑的發出哼的冷笑 新中國有救了
沙家濱 因為剛好碰上建黨80週年 可以看到八大樣板之一的沙家濱(音發 ㄅㄤ邦) 這部樣板戲的唱段還好 場子不是很精采 劇情也不像紅燈記一樣曲折 不過該有的元素都有 比如罵賊 收復 痛說革命家史 老奶奶....等 年輕人似乎都不看這些戲了 所以老先生老太太看到我們還說:ㄟ 也有年輕人來看呢 可惜不能待久一點 不然就可以看到智取威虎山 真可惜

Friday, March 21, 2008

斷線

這是萬芳很久之前的一首歌,然而歌詞寫的很美,充滿意義。童年不該長大,姑娘不該年老,童年一但長大就是名實不服了、姑娘老了也就變成大嬸,而美少年一但老了,那雙重彩便消逝了。在香港時代廣場偶然遇見在上海發展的加籍亞裔MODEL,年少時的他非常俊美,然而現在只是一個皮膚粗糙、戴著帽子的平庸壯年人了;在東區錯身而過跟第一名模合拍廣告的日本MODEL,只覺得膚色暗沉、眼圈很大。
時間果然是公平的。

作詞:易家揚

風箏不該有名字 卒子不該過河
流浪不該有什麼方向
旅途中 寶貝 你別回頭

童年不該長大 姑娘不該年老
鄰居不該在那年搬走
落淚時 情人 你別掉頭

走過的路是一串深淺分明的腳印
寄出的信是一張收不回的心情
不知去向的是 忘了昨天的我
愛過的是 斷了線的你

SUPPER


無關正文的照片:超大氣的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高捷站很有特色,都可以當成LANDMARK。

我覺得餐桌是最可以看出時代變化的徵兆。戰後的日本人大概很難想像吃著生菜沙拉配白飯,就像我母親一輩的主婦絕對不會讓冷食出現在餐桌上:就是要吃熱騰騰的飯菜。然而對我們這一輩而言,用麵包當中晚餐很正常,於是老成凋零後,吃生冷也就很普遍了。

我很喜歡去的學生餐廳裡面已經沒有賣中式的麵點了,現在賣的是義大利麵、泡菜鍋跟蓋飯。大抵現在的學生都喜歡吃這些東西吧?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可以自己在家簡單做出來的,反而是中式的麵點或是炒菜,才是自己很難在家處理的。哎,好可惜。

The Dream Catcher

寧可作過後悔,不要後悔沒做過。

學弟落榜了,這是他考研究所的第三年。問他打算怎麼辦?他說他媽媽要他回老家去找份正職、然後考公務員。他又說,雖然鄉下地方待遇也許不比待在學校好,可是他也已經任性兩年了,不能在這麼下去,不論接下來還要不要考試,先找工作再說。
我說,不是還有兩間嗎?你一定會上的。
在MSN上,我看不見學弟的表情,他回應,再說吧,我要去睡了,剩不到48小時可以準備下一間。
GOOD NITE,我說,DREAM CATCHER....ALL OF US。

自己也任性好多年了,即便現在,還是不願意向現實低頭,或許幸運的是,生活的壓力還沒迫到眼前必須放棄一切吧?然而有時我真的很能體會那年華特‧本雅明在西班牙邊境的心情。

《一九○○前後的柏林童年》〈冬日的早晨〉中,本雅明提到關於許願的仙女:....到了學校,本來好像已經消失的疲倦再我碰到書桌的時刻加倍向我襲來,隨著這疲倦而來的是那個願望:好好地睡個夠。後來我千百次地許過這個願,並且這個願望後來真的實現了。但是在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在對於能有個固定工作、能豐衣足食的希望每每落空以後,我才明白了這點。

我可以體會我們這一代的任性,正因為成長在最蓬勃的時代,雖然稱不上最爆發、卻是最多元的時代,以致於我們對於夢想是如此堅持。即便後來環境已經改變,我們還是很難放棄那一點小小的尊嚴,於是,仿佛在洪流中抓著稻草,依然不留情地被沖走。

(題外話:給所有要考研究所的人,千萬不要依照題目直接回答問題,應該要盡可能延伸,因為老師出題往往只是一個引子,重點並不只是字面的問題而已。以前改大學部考卷時,經常發現同學沒看懂題目,以至於以為自己全部都會寫、也都寫到了,但卻沒有拿到高分Orz。大家加油。)

Monday, March 10, 2008

THE WAY WE ARE

日前看了一個華裔地產大王的書,畢業於輔大的他隻身前往美西打天下,終於成為房地產大王,書中他提出許多觀念,關於華人買屋特別怕買貴這種心態,他特別強調,一定要讓別人也有賺頭,不要老是想要自己撿便宜,這樣才能皆大歡喜、也才能賺到錢;如果每天只是抱怨別人賣太貴,可能到頭來一間房子都沒買到,白白錯過了致富的機會(作者覺得買屋是致富的第一步)。
我很愛上BBS,從以前學術網路時代開始(1994年?),一方面是因為BBS只有文字比較快速,另外也是因為純文字的介面有更多想像空間,也阻絕了某些社會階層的進入,在BBS裡面往往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言論。前幾天在BBS上看到有人想買屋,開出的條件真是讓我噴飯,本想在BBS上面回文,不過又覺得自己幹嘛多心去給人討厭,如果不吐不快、乾脆寫在自己的BLOG就好。
此人想在台北新東區買房子,希望有26坪以上的使用空間,必須是新成屋或是預售屋,交通便利離大眾交通運輸近、且可以方便他自行其車上下班,附近的生活機能更不能少,要有夜市,可是他又要求屋子要安靜(?!安靜的夜市=夜總會?!),有陽台,不可以是凶宅之類的,而價格,預算是900萬以內....(無言)。
想必此君完全對台灣房市完全不了解。台灣的房子不是買賣實坪,而有很高比例的公設(公設定義:有屋頂包覆的室內空間,所以中庭花園不算公設),未來三年內的預售屋,如果高達七層樓以上,公設比都高達40%(建築法規需要雙逃生梯,所以很多雙併大樓都故作高檔地說:一戶一梯廳,感覺很尊貴,但其實是配合法規);就算是七年的成屋,基本上公設比也沒有低於25%的。因此想要室內使用26坪以上,等於要買36坪的低公設成屋或是45坪的預售屋。預算900萬等於一坪20萬到25萬。而依照台北新東區附近的行情而言,台北市是不可能的,除非他要住工業住宅(像利菁買下多戶的45&55坪某建案),不過那個一年多前預售時價格就在26萬起。也許他可以考慮市區絕版的挑高4米2住宅,不過跟某捷運共構的挑高成屋,一坪已經超越60萬了。左思右想,似乎只有台北縣的屋子可行,不過,那似乎又不合10分鐘內到公司,走路五分鐘有捷運跟火車等大眾交通工具的需求(是"和"不是"或",要多鐵共構耶)。
唉,不知道是先生還是小姐,我只想說,你的錢不會比別人的大,認清現實吧。

Saturday, March 08, 2008

巫言

你知道菩薩為甚麼低眉?
是這樣的。
有位小說家花了十年的時間煉成一紙巫言,不若以往充滿光彩奪目的華麗,平實流暢宛如隔鄰家的廢紙。剛開始確實是小說的,後來就成了家言了。小說家把自己身邊的人一個個套進去,把對父輩的懷念這麼攤在陽光下,把自家親人、妹子、姪女等連傳外遇的對象都寫上了,只是沒挑明了講,並且,彷彿如同狂熱的島民般,紀錄著島上的政治風暴。小說家一如老闆,希望抓住城市的脈動,然而卻忘記我輩正身處在速度的時代中,一切都已飛快地速度被遺忘。於是那些,小說家辛苦記下的,那些事件、商品、笑話,全都像沒對準就發射的火箭,失速墜落了。那些當下好像很重要、或是只對某一小群人重要的話語,在小說家的巫言中被鄭而重之地紀錄下來了,像是害怕遺忘的速度太快、為了給下一輪盛世寫的備忘錄一樣。然而小說家是小說家哪,不是史家,小說家去巫為人,把一紙巫言化成滿紙荒唐話。
卷末,小說家的妹夫書一篇導讀,倒是正如其文內地點出:八卦的評論。妹夫絮絮叨叨不厭其煩地化與幾十頁,不過是把小說家的小說化為孤隱其名的自傳,這如何不是評論家的失格?

菩薩低眉除了不忍看、也是不能看。

本雅明說:如果我的文章寫的比同代的人好些,我想那是因為我避免使用我這個字。

รักแห่งสยาม The Love of Siam 愛在暹邏 泰哥兒

一段環繞著美少年、發生在暹邏廣場的青春煩惱

《รักแห่งสยาม》(The Love of Siam, 台譯:愛在暹邏,港譯:泰哥兒)


去過曼谷BANGKOK的人,沒有沒去過SIAM SQUARE暹邏廣場的,還有人說:沒去到SIAM SQUARE就等於沒去過曼谷。在日本旅有書中這樣介紹這裡:泰國曼谷的原宿,年輕人的聚集地、流行的發源地,旁邊的朱拉龍宮大學就像是日本東大。換成台灣的說法就是,西門町,台大。也許你只參加過旅行團去曼谷,亞洲最大的購物中心SIAM PARAGON的正對面,就是SIAM SQUARE的所在,而旁邊相鄰的SIAM CENTER正式電影中主角舉辦演唱會的地點。
許多人將此片評價為泰國板的《盛夏光年》跟《藍色大門》的綜合體。易智言的《藍色大門》已經變成一部經典,開創台灣電影除去悲情之外另一種可能性,在MBK搭著電扶梯,看見陳柏霖跟桂綸美出現在巨型的螢幕上,配上泰文的旁白,那是第一屆曼谷電影節時的記憶了,多少年過去,台灣似乎還沒有出現一部超越《藍色大門》的電影。《盛夏光年》雖然美好,然而年輕的導演到底、就像《刺青》的周美玲一樣,都犯了歷時性同時化的錯誤,在電影中出現不該出現的事物,以致於削弱故事的強度。比起《盛夏光年》的灰色調,我以為鄭文堂的《夏天的尾巴》更接近《愛在暹邏》的感覺,只是這部片子可能較不為人知吧?同樣都觸及青春的煩惱與音樂的熱情(雖然張睿家很青春,然而他過度壯碩的身材實在不適合演出高中生,相較之下,年紀大出他許多的藤岡靛,因為日本人獨特的纖細骨架,反而更像是頎長美少年),只是《夏天的尾巴》實在太像日本青春電影了:不管是嘉義那如同多摩川邊綿延的綠草地與其上鐵道、師生不倫、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那樣邊緣家庭等主題(還有濃妝豔抹的高中女生),反而不像《藍色大門》那樣深刻地與台灣高中生的記憶連結在一起、又或者,我該說,台北的高中生活記實。
之所以不願意單單因為同志主題而把《愛在暹邏》與《盛夏光年》對比的原因是,新一代的台灣導演試圖在平淡真實的生活中去說故事,而泰國導演還是偏向奇情敘事。《盛夏光年》講述的是台灣制度下壓抑的青春苦悶,性自然是其中一部分,然而更重要的是如天上星星般擁擠又疏遠的人們啊,在最平淡的生活底下卻也是如此波濤洶湧、最美好的青春也最絕望灰澀。與此相異,《愛在暹邏》卻是一個過度誇張的奇情故事:身在基督教家庭中的DONG,姊姊在一次旅行中失蹤,父親自此發瘋、堅強的母親帶著全家搬離傷心地。與DONG兩小無猜的MU,長大後成了青少年樂團AUGUST的主唱,兩人在SIAM SQUARE相遇,沒有遲疑、一眼認出對方,繼續童年時期的交往,MU的樂團經理JUNG非常神似失蹤的DONG姊姊,於是她開始用DONG姊姊HOUNG的身分進入DONG家。MU對DONG的感覺早就超越了朋友,已經有女友的DONG不知要怎樣回應MU的深情,身為基督徒的母親強力反對男與男行可恥之事,要求MU與DONG斷絕往來。暗戀MU的鄰居YIN聽到這一切,她知道自己的愛情結束了,愛情魔典並不能讓她與MU在一起....。
繼哈日、哈韓後,終於輪到哈中了。電影中的兩位女主角都一張中國臉,一張大陸本科生驕傲的臉龐讓人誤以為是中戲或上戲的學生,男主角DONG也有中國血統,就連片中的插曲都是吳鶯音(跟周璇、白光等同時代)的雞貓子叫。中國人的時代來了嗎?MU跟一眾AUGUST團員則是滿標準的泰國男生臉。
導演聰明地安排DONG身為基督徒家庭,在90%信奉佛教,另外5%信奉回教的泰國,少數的基督徒無疑是邊緣,依照教會的說法,也讓母親對於同性性行為的反對更有理由。否則在泰國人的觀點裡,同性戀只是沒有遇到好女人罷了,人人皆是男女雙吃的。電影中也看見泰國人的群聚性格,必然是一個個小團體聚在一起,少有落單的,同儕壓力另一重壓力存在,即便是感覺上開放的泰國,男性承認自己喜男性,無疑是讓自己戴上陰性色彩。上流、華人社群的壓力又更大了,《悲歡五人行》(O-Negative)中的一個角色也是如此,明明大家都知道他喜歡男生,家族卻又一定要他相親結婚。表面性別意識開明,其實是另一層的權力機制:你可以去玩,但不能背離主流傳統。所以泰國其實只是保留了古老斷袖傳統的國家罷了,在性意識上尚未受到西方恐同霸權的強力洗腦。然而隨著泰國近年來強調的民族尊嚴,以及塔克信有意地向西方學習,也許不久後的將來,泰國的同性戀會跟新加坡一樣屬於違法行為吧?
這部電影有好聽的流行音樂、俊男美女、巧合誤會、家庭問題、性別認同、戀愛煩惱、夢想追尋、城鄉差距等各種大雜燴,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幸福家庭背後也有各自的不幸。可惜的是,兩個小時半的劇情中,我們沒有看到太多的解決,生活還是一樣過下去,有一天假女兒離去、父親突然間清醒了;單向的戀愛沒有結果、但我們依然感謝對方曾給過我們的美好。導演試圖給出一個終局,把雜亂的情節線全部收攏,然後結果,卻來的有點突兀。我們不知道到底發生怎樣轉折,促使角色們走上這一步,彷彿《亂世佳人》下半部不演了,我們直接看到:「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樣光明的結果,卻不熟知其中奧秘。
SIAM SQUARE,如同西門町一樣,屬於年輕人的天堂,那些我們曾經有過的青澀,那些不確定、爭執與淚水,終有一天會過去的。然後我們憶起,那時的眼淚是甜的。

Tuesday, March 04, 2008

2008 MTY -"FLY" 馬天宇2008年全新大碟《飛》

2008年的春節忘了給大家祝福,現在附上我家寶寶的照片,祝大家金鼠年行運大發財!
轉眼2008年也已經到三月份了,送大家一張寶寶三月份的月曆。

這是寶寶第二張專輯《飛》的預購版台曆(2008年3月6日正式發行,怪不得我上週在書城沒瞧見),大家一定要多多支持,讓寶寶可以早點紅過海峽,台灣羽毛也超想念寶寶的。


超喜歡這張照片中寶寶的FU,怎麼覺得跟楊祐寧有點像?

http://music.qq.com/portal_v2/static/album/73/album_33973.html 來聽聽馬天宇的新專輯《依然在一起‧飛》

(怎麼《青衣》聽來有像《東風破》的感覺?希望不要又像上次的《該死的溫柔》被羽黑們說是抄襲。寶寶有唱我最愛的《那些花兒》,果然還是這首歌最合寶寶的感覺,不過這個版本的音太準了而且很SOFT的感覺,反而沒有他在武漢決選裡面的可愛。)

寶寶1月份在泰國拍照片跟MV,怎麼都沒有機會遇到!這張照片真搞笑。

馬天宇 中文官方網站http://www.tianyu.tv/schedule.asp

Monday, March 03, 2008

WHEEL & METRO @ KS

過年去高雄玩,半年沒去的小屋變成了可怕的黑油地板,讓我們見識到高雄空氣污染的嚴重程度,已經是北高雄的美術館特區,旁邊還是綠地,依然難逃劣質空氣的影響。台北是落塵,高雄則是落油,家人猜測大概是空氣中懸浮的重油吧。
萬頭鑽動的高雄捷運
既然來到高雄,不能免俗地,捷運跟摩天輪是一定要搭的。雖然只開通到三多商圈大遠百,不過大家還是很捧場,把高雄捷運擠爆。高雄捷運給人的感覺跟曼谷很像,也跟深圳的地鐵差不多,從車票到月台以及車體,幾呼都是一個模子彫出來,大抵這幾年的流行就是這樣吧?或著因為都是西門子的系統?不過跟台北捷運的藍色配色不同,高雄捷運是以綠色為基調,突然覺得大家的意識形態居然都反映到交通工具上面了。
因為擠滿人,實在無法好好品味高雄捷運,不過未來通車後多了兩條捷運外加輕匭,對於發展觀光業會更有助益吧?(我相信高雄本地人一定還是習慣騎基車比較快,撘捷運跟公車是台北人或外來客的習慣)不過如果無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留住人口,即便再多次的燈會在高雄舉辦,人群都只會像潮水一樣,過去無痕,無法給這個城市留下任何正面成長的動力。
我喜歡高雄的好天氣,也喜歡高雄相對便宜的物價,也喜歡高雄的隨便(不向台中總是故作禮貌實際上卻很隨便的服務態度,高雄表裡如一多了),希望高雄未來會更好。

三麗鷗人物造形車廂
我有點懼高症,所以不喜歡搭摩天輪,高雄摩天輪雖然不高,但因為在夢時代購物中心的頂樓,所以反而是全台最高的摩天輪,搭一圈從上去到下來,總共約13-15分鐘。高雄的摩天輪聽說是從北海道空運來的,車廂都是三麗鷗的卡通圖案,有布丁狗、美樂蒂、酷企鵝、凱娣貓、大眼蛙等,相當可愛,而且娃娃還是正反兩面繪製在車廂上,車廂內也有可愛的抱枕等配件,超可愛。一張票是150元,跟家人在下午去排隊,本想欣賞美美的夕陽,不料排到我們已經是夜景了。看不到大海紅霞的美麗,遠航漁火其實也很有味道。
台北俗的學妹說,高雄真是學人精,夢時代學美麗華去弄一個摩天輪。然而我卻覺得,高雄比台北走的更前面,美麗華的摩天輪只有單一顏色,夜晚看來一點都不美,而夢時代的摩天輪就像台場的一樣,幻化著七彩的變化,圖案變化二三十分鐘都不重複,十分美麗好看。夜裡搭機降落小港,看著海上的反光,摩天輪的燈光秀,就像是以前降落在羽田機場的感覺。高雄,果然比台北更有日本味。

SHOCK


日前到台中去了一趟,看元宵節的米老鼠花燈(好小,跟真人一樣大小而已,在次印證台中市一個很會包裝的城市,就像香港電影節的海報展,不過是在海港城中掛幾張海報就可以說是展覽了,還到處刊登訊息),在一中街吃50元的四菜雞排飯(超便宜,高雄的50元只有三菜而已,台北南陽街裡面的都漲成65元了)。
在台中公園時,我看到下面這個自動販賣機。

清潔針頭販賣機

是我泰孤陋寡聞了嗎?還是太假道學?當下我是很震撼的,雖然說與其放任共用針頭感染愛滋,還不如合法方便地提供用品,不過在公園裡面賣這個也太驚人了吧。針頭還跟保險套是一組的,大加拉完K後,一定要順便搞一砲嗎?
(聽說台北的公園也有,這我就不清楚了,不過高雄美術館的內惟碑是沒賣的。)

The price of Dream

台北市跟其他區域不同,房屋都是先售後建,因為需求太大、所以大家捧著現金來買,建商還可以拿大家的錢去週轉蓋房子,多好;對年輕人而言也好,因為高總價的屋子可以慢慢交錢,不用一次拿出很多自備款。離開台北市後,大多房子都是先建後售,像是高雄、淡水,而且往往還剩下一堆空屋,去化很慢。其實台北市的許多成屋,並不會比預售屋貴,為何一個看不到的東西、還不能立刻使用、創造價值收益的預售屋,還會比已經蓋好不怕建商跑路、馬上可以入住收租成屋貴?主要就是訴求一個夢想,訴求未來週邊的交通建設等,讓房子宇區域一起成熟,而不用考慮折舊的問題。可惜在台北市講折舊只是一個笑話,台北市的屋子基本上買到是到,屋子不會因為年代久遠而跌價,土地的增值遠遠超過房屋的跌價速度。二十年前仁愛路的屋子一百萬,現在卻是上千萬,並沒有因為折舊而跌價。不過離開台北市就不一樣了,屋子會具體因為其使用情形而折舊。不過,台北縣三重、新店、中永和等地區,因為人口眾多,居住需求大,一些精華地段也跟台北市一樣,只漲不跌。
朋友喜歡買預售屋,因為不想要一次拿出太多錢來,寧可慢慢養屋,跟他賭未來的增值,拿一點點錢出來買空賣空,在交屋前轉手,連貸款利息都不用付錢。這是標準投資客的做法,在潛售期或是即將結案時,便宜買入大坪數或多單位,只要小幅上漲,就可以賺進大錢。試想,一樣一坪漲五萬,買五十坪跟買二十坪的賺的總額差多少。
然而有趣的一點是,其實台北市某些標漲區的預售屋價格已經超越精華區的新成屋了,也就是說,其實未來上漲的空間有限,一定會有壓力在。如果是小套房等更不討喜的商品,大量出貨下價格更難維持,往往預售屋買的小套房在交屋後只有被套牢的份。看大同明日世界的定價策略就知道,坪數越大的單價越高,坪數越小的單價越低,正因為坪數大的訴求有錢人,商品稀有,所以才要以更高的價格賣給更富有的人,而低總價的商品,就只是一般住屋商品、並非豪宅,價格是不能太高,不然去化更困難。這是香港房市的現狀,越稀有、越大、越貴,房價也在M型化。
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商品並非稀有物件、無法取代,買一個很貴的預售屋,不如買一個新成屋。與其買一個多年後才會成熟的商圈,雖然是四五鐵共構,不如把等價或更便宜的價格去買一個已經是成熟商圈,未來也是雙捷運,還可以直達機場的新成屋。付出一樣的錢,新成屋立刻可以創造收益,自住收租兩相宜,同樣也能享受未來增值的潛力,為何不買新成屋?雖然可能一開始要多拿點錢出來,然而如果是低總價的商品,可能預售屋的頭期款差不了多少說。
你,是喜歡花錢買夢想?還是比較實際的人呢?精算一下,也許你有會不同的想法,區域雖然是無法取代的,但是一個區域裡會有好多案子,你喜歡的真的是那麼獨一無二嗎?

TAX

一般人或許很難想像,但其實房屋是移轉資產最佳的節稅管道之一。
朋友的父親要將屋子過到他名下,幸好屋子不在台北市,所以所得稅不用課到29%,只是房子買了一段時間,所以增值稅是逃不了的。朋友的房子價值800萬,公告現值不倒400萬,還有貸款300萬相抵,外加屋子是父母親共同持有,所以贈與稅那些確定是不用繳的,不需用到遺產稅的扣除額,生前輕輕鬆鬆就將資產合法轉移稻子女名下。朋友又是公務人員身分,比起老父的無業身分,可以跟銀行談到更優惠的抵押貸款,利息錢這方面也能省下不少。
之前某台灣首富嫁女,購置三億的豪宅贈女,因為是用房屋宇土地的方式贈與,公告現值本來就比市價低上許多,又加上還有貸款相抵,上交給國庫的稅馬上少了許多。如果並不想住大房子,馬上轉手出售,還可以用市價賣出,等於是直接用現金贈女。完全合法,卻又省去許多稅務。
雖然握著現金最安全,不過不管多空交戰,一間房子還是可以傳家(只要不要在遇上921就行了),雖然變現旅可能不比股票等,但卻可以不胃是況創造啞巴孩子的租金收益。

to book or not to book?

某天朋友跟我說他訂了住家附近的小套房。這個區域在台北市中不算好區,生活機能也不便利,附近的軟體廠商似乎還未見有大手筆的,但至少他這區的門牌號碼是一字頭的郵遞區號。記得兩三年前還在起漲點時,我有跟身邊的朋友提過,不過大部分的反應都是不予置評。兩三年前,那時的預售屋開價是二字頭未滿三,而前兩天朋友跟我講他們集購殺價的價格是四字頭接近五。我看著窗外龐大的白色展示中心,聽說是要走新光傑士堡路線的頂級出租住宅,鎖定商務客人,最便宜最小的低樓層小坪數開價是六字頭,高樓層大房落在八字頭,目前成交在七字頭。售屋人員講的好聽,這是未來的信義計畫區,高鐵、雙捷運、鐵路,上國道一號跟三號以及環東快速道路都在五分鐘內,未來上看八十萬一坪。預計工期兩年半至三年。
兩三年後那是怎樣的風景?近半年來波濤洶湧的全球市場,讓人看不清楚未來的方面,許多婆婆媽媽的街巷議談簡直把台灣跟美國的經濟當成一體,然而實際上是脫鉤越來越明顯。我太樂觀,眼裡的三年後,大概會像是十多年前吧,一片榮景,利率高達7%或更高,慢熟的台灣終於享受到起飛的狂熱,人人滿手現金湧入房市,瘋狂亂飆。那時候,土司麵包一片100元大家也會很自然地消費吧。一個月的房貸利息兩三萬似乎也都是小錢。
我好奇問了朋友,你買這麼小的房子幹嗎?台北小孩大多住在家裡的大房子,沒事去買一個跟自己房間一樣大小的屋子有啥意義?朋友說我喜歡那個區域,我想以後出租,貼一點錢二十年後就有一間自己的房子了。我在朋友的話語中看到三四年前自己第一次接觸房市的天真可愛,可能我比朋友幸運的一點是,兩年前,房屋利率還有一字頭,而依照彭淮南先生的緩升利率(又或著為了就通膨,會強力升值?)兩年後朋友的房子交屋時,房貸大概要到五字頭了吧?雖然說有兩年的時間可以去付三成的自備款,對於手頭不豐的年輕人而言,是個入市的好時間,然而我偷偷幫朋友算了一下,頭期款10%就60萬,接下來的三年要交120萬,每個月接近四萬,等到真正要辦交屋了,貸款七成420萬,6%利率,一個月光利息就要兩萬一,還不含本金攤還,加了本金20年期大概也是四萬吧。最近動工、七樓以上的建案,公設比沒有小於40%的吧?一間室內只有7坪的屋子連車位,我很難想像可以用超過兩萬以上的價格出租,朋友的貼一點點錢,在我看來是每個月貼兩萬以上。
社會M型的很明顯,如果我一個月可以付出兩萬元的房租,我需要租在一間七坪的屋子裡?或是我寧可每天開車多花個三四十分鐘,換到兩三房的空間生活?在我看來答案是很顯而易見的。這樣的小套房其實出租不易、就連出手想賣也不容易,因為一個社區有上百個小套房單位都要出售,價格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可以負擔一坪50萬以上房價的人,大概也不會對小套房感興趣吧?寧可買大一點住的舒服,或是向較便宜的郊區移動。在一坪三十萬的房價時代,小套房用低總價成功吸引年輕人擁有自己第一間屋子的夢想,然而在單坪超越50萬的年代,年輕人只能選擇向郊區移動了,因為即使是小套房,都讓人買不下手。
或許有些地方的小套房很熱賣,一坪可以開上六七十萬的高價還是讓人搶購一空,那些小套房賣的大部分不是房子本身,她們的LOCATION也跟捷運無關,而是廣大的孝子們為了幫兒女搶到好學區所付出的代價;而跟捷運共購的小套房喊出天價,純粹是因為他是稀有絕版的四米五挑高小套房一層可以當兩層用,絕對不是因為他是捷運站旁的小套房。
買房子是存錢最好的方式,高單價又強迫儲蓄,比起一張張可能變成壁紙一無所有的股票來的務實多了,面對高房價時代的來臨,好像現在不買以後就買不到了,於是連觀望許久的年輕人也出手了。然而你是否想清楚自己為甚麼要買房子?也思考過未來如果不想要繼續持有時、最壞的情形是怎樣?畫餅作夢很美,不過有時也要考慮最壞的情形,尤其是當屋子連自住的功能都提供不了,更要精算清楚再出手。

馬經

來香港多次,總是對賽馬很感興趣,只是之前都沒有中彩感覺,今次多種幸運巧合,遂跟朋友走進賽馬協會一試手氣。我們全然不懂馬經,純然是看名字選感覺,居然也小賺一筆。朋友說賺了就要走,不然怕會賠光,所以我們見好就收,小賺一頓早餐的費用。
香港的博奕比起台灣有趣多了,也便宜多了,不過相對來講,似乎吸引力也比較低,畢竟人口較少,自然也無法跟台灣眾人瘋狂的情形相比。
六合彩一注5元,玩法跟台灣的大樂透一樣,49選6,三星派彩20元,比起台灣50元派100元有誠意一倍,不過大獎大概都不過200-500萬港幣,比起台灣的上億偏低。比較複雜的是足球彩,台灣富邦也快要開始的運動彩券就是,主要是押主客隊的比數等差異,一注是10元起。
朋友最喜歡的則是賽馬,一樣可以押獨贏或是前三名選二,連贏等,依照機率有不同的賠率,大致在兩倍到八倍之間,很少有更高的。也就是一注10元可以贏到30-80元左右,看投注的人數多少,通常是結束後就會立刻公佈派彩結果,直接就可以到票口去派彩了。一場跑兩分鐘不到就沒的賽事,投注時間達三十分鐘,所以一天如果八場跑下來就要花四小時了,七點開始跑到十一點。
賽馬跟運動彩給人的感覺比較好,雖然說也是有舞弊的嫌疑,不過畢竟是看的到實務,似乎多多少少可以預測,不像滾彩球,會開出幾號,全憑天命,無從判斷起。在馬會裡,看個馬匹過彎衝刺,人人高舉馬票大聲為自己所選的馬匹加油,頗有儀式社火集體參與的快感。
相較這樣怡情的小賭,台灣的威力彩就有點誇張,不但一注提高到100元,而且是兩區選號,機率大減,電視廣告不斷鼓吹中獎的夢境,真的是只跟你的錢是一家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