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9, 2014

Don't dine in Ferrara費拉拉不吃晚餐

在費拉拉這座城市裡面,很難找到餐廳,最多的是酒吧BAR或是咖啡廳Cafeteria(有賣輕食跟飲料的咖啡廳)。義大利人重視午餐,早餐咖啡跟麵包打發,下午則晚晚近食,吃又久又多,於是晚上就簡單吃點東西,咖啡廳跟酒吧就成為主要的用餐地點。對於非得要吃現做熱食的人而言,咖啡廳只有麵包等小點,多是冷食,無法暖胃。要吃熱食,只剩下東方的食物,中國菜或亞洲菜,或是土耳其烤肉捲(DONER KEBAB)。
晚上最熱鬧的地方是酒吧,賣紅白酒的店家生意沒有很好,大多是觀光客或是上了年紀的人,因為年輕人喜歡喝簡單清爽的啤酒,修道院旁的小巷站滿年輕人,一人一杯站在巷弄中談笑風生,把道路都占據。生活就是這樣,重點不在於外界環境,而是相處社交的夥伴,以腳踏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老城區,彷彿大學城的感覺,雖然貧窮、卻充滿活力。
夏天經過,費拉拉變回空城,沒有太多觀光客,店家許多都休息,景點趕工維修,更多是貼上出租出售字樣的屋子與店家,等待下一輪的旺季來臨,即便是濃霧瀰漫的冬天,依然是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古城

Real life in Venice在威尼斯尋找生活的軌跡


義大利的城鎮裡面,最不喜歡的大約是威尼斯了。
並非威尼斯不夠美,恰恰相反,作為威尼斯共和國數百年來累積的財富把整座城市妝點得無比輝煌,恰如亞得里亞海女王之身分,除了精緻複雜華美之外,沒有詞彙可以說盡威尼斯。
不喜歡威尼斯是因為他太不真實,浮在海上的島嶼組成的城鎮,一年四季觀光客都比在地人多,所有的店家存在,似乎都只是為了服務遊客,而不是本地人。就連市集,不過也是作為沿海城市的賣點、表示威尼斯是做適合品嚐海鮮的城市,而非售予居民。
在威尼斯,找不到一點生活的痕跡,整天就是嘉年華、貢多拉、水晶玻璃、冰淇淋、墨魚麵、海鮮、檸檬酒、郵輪等等,全部都不是日常生活之必須,而是節慶的妝點。
所謂的居游威尼斯,不過是個過客,在那些為滿足觀光客想像的各種攤商市集兼採滿,並且偶而自主自炊的小小催眠:想像自己變成當地人,卻不知真正的當地人都遠離陸沉之地,居住在遙遠的莊園中,較踏實地而非踩著浮台過活。
兩個月造訪威尼斯兩次,觀光客該去的地方都走馬觀花地看過了,這次,就像個本地人一樣,坐船花上半小時以上的時間移動,只為採超市的便宜食物與鮮花,再風塵僕僕地運回家中,將生命浪費在不必要的事物上。
說到底,威尼斯畢竟還是座不真實的海市蜃樓,期待有真實生活的軌跡,就像是讓遊樂園不再賣夢一般,是種自相矛盾的要求。

Tuesday, January 28, 2014

快樂與物質是負相關

"小學校,郵便局,醫病院,這些有真正幫助到我們的族人嗎?
只是讓他們看見了自己的貧窮。"
出自電影<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中莫那‧魯道語。

某世界IT富豪說未來的世界沒有窮人
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富裕是相對的 窮人永遠存在

不丹曾經是最快樂的國度
但是隨著開放觀光 眾人湧入首都搵工
不丹人民不再覺得自己那麼幸福了
為何別人有那麼方便的通訊設備 新穎手機
自己卻要翻山越嶺 才能聽見鄉音

快樂其實來自於無知 容易滿足
富裕則來自於均貧 無從比較

經濟的弱勢,語言的暴力



往蘇澳新站的火車上
許多陸客
一個臺灣人突然大罵
“你們講話可不可以小聲點,吵死了”
其實這車的音量算低的
只是人多口雜
(還是我的容忍度變高了?)
說話的男子看來一大早就喝了點酒,很累的感覺,服裝看來是工人階
表現出一副仇視陸客的態度
可以理解他的心理
以往瞧不起的人,突然比自己有錢太多了,面對暴富階級
唯一可以攻擊的,只剩對方的粗鄙無文
好自顯高雅

然而他不明白的是,所有可以出國玩的人,必然是經濟有餘力,才能走跳
面對他者的經濟優勢
其實無需自卑而排富
這座島,不正是因為有些堅持,才能走到今天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因為面對對岸全面優勢,唯一可說嘴的也只剩這一點
戴上這層面具久了
似乎也就自我催眠地
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了

偶然聽見旁邊幾個導遊用臺語在聊天
個個都表現出自我不凡,互別苗頭
瞧不起自己的客人
總覺得自己多高貴是生來教育客人的
如此的對抗心理,怎能說是真心服務
比較的不是彼此的導覽介紹
而是導購能力
雖然社會是現實的
但如果連某些堅持都放棄了
你又怎敢戴上那
自我感覺良好的面具?

泰國政爭

許多人不理解泰國政治,總以為站上街頭的就代表多數,殊不知泰國政治是三方勢力的平衡,隨著泰皇的衰老,塔信的坐大,天秤漸漸地傾斜了,圍繞泰皇的一幫既得利益者,只能藉由拉攏軍方勢力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反對民粹的精英份子,覺得自己是為民喉舌,然而真正受苦的卻是占泰國80%的貧下老百姓。一般國家的政爭,是要求民主選舉的公平結果,泰國的政爭,卻反其道而行、要求寡頭的菁英政治,這不是很奇怪嗎?
一個CEO的總理,在短時間內還清外債,快速地拉高全民收入,讓泰國走上均富的道路,卻因此得罪了那些希望泰國維持著森嚴階級、貧富鴻溝明確的菁英階級。這些高喊清廉的人,其實自己正做著許多更不堪的事情。他們害怕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來臨,害怕均富後財產被稀釋、不能再用廉價的勞力獲取高額的收益,於是利用青年的激情,讓泰國走上後退的道路。青年總是激情而盲目地,也因此特別容易被利用。
民主,不就是這樣,也許今日你看不慣愚昧的民粹,但隨著社會發展,蒙昧開化後,漸漸就會懂得何謂民主,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也許當下的階段驅從小利,但總有一天會看清楚大利,並且做初選擇,只是,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總是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才能帶動其他人跟著成長。而不能讓既得利益者吃得飽飽地,卻始終吝嗇於分一些給別人,如果繼續由少數字私貪心的人把持著泰國的政治與經濟利益,那麼,泰國永遠不可能更為富強。

Monday, January 13, 2014

從無菜單料理畢業



剛搬到宜蘭時,每次放假都去找不同的無菜單料理餐廳
大家都以為離開台北物價低,但是宜蘭這邊的餐廳,一人從500起跳
(2014年起最低價是600了,周杰倫被拍到的鐵板燒是1500起)
剛開始幾家是很新鮮的,裝潢、氣氛、食材
宜蘭這邊的無菜單料理,強調兩點:食材新鮮以及在地化
加上台灣人覺得海鮮事比較高價的食材

所以定番一定都有:生魚片、奶焗蝦OR焗蚌OR蠔、櫻桃鴨、金棗、三星蔥、鳳梨蔭豆OR豆腐乳、洛神花、果醋...等等
通常一個菜單下來,大約是9道,由於包含上面定番的緣故,所以幾乎菜色都一樣
所有人的"創意",到後來變成都一樣,無菜單變成都可以猜中的菜色了
基本上會變化的,只有少數因為季節而調整的食材而已

如果是一兩個月或半年吃一次,也許感覺很新鮮,但如果密集地三天一周吃一次
很快就麻痺了
(其實,旅行跟吃大餐一樣,變成生活常態之後,就會不好玩了)

Sunday, January 12, 2014

理盲而濫情的社會

理盲而濫情的社會
自以為理直的濫情發言,往往也未經深思熟慮
媒體的隨波起舞更是令人看了作噁

一個FINE COUNTRY,如果是靠FINE來達成
公民因為畏懼而妥協,而非發自內在的道德素養
內心的種種不滿不過被壓抑,總會找個缺口發洩出來

然而現在卻發現更可怕的社會
人人以為自己是正義之師,拿起石頭毫不猶豫地砸出
卻沒有人提醒,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犯了些措,那有資格指謫別人
別忘記一之手指指向他人,卻有三根回到自己身上

第六權應該負起監督反省之責,而非推波助瀾
(美國稱媒體是四權,因為美國三權分立,我國是五權分立,所以額外的媒體就變成第六權)
人在激情中總是盲目,看不清道路,所以才需要旁觀者適時提點
如果言論的口徑完全一致,不過就是討好大眾與收視的趨炎附合
今日的媒體,可說是媚俗的極致

知識份子的良心應該是:我不贊成你的意見,但我捍衛你的發言權利
然而什麼時候開始變成:我不贊成你的意見,也不給你發言的權利
完完全全一言堂化,缺乏重新省思的空間

自省是個讓人重新認識自我渺小,減去傲慢的機會
基督徒的禱告,伊斯蘭的禮拜,佛教徒的靜思,儒教的一日三省吾身
都是指導我們,時時刻刻端正自己的行為合於天道
不要自己為是天道化身,妄想自己是神明在世間的代言

然而今日的人們都忘記要關注自我
只想到去放大檢視別人的行為,卻從未想過自己
當你拿起石頭痛快砸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完全行事端正?
未來,會不會有天,被時頭砸的是你?
然後帶點慈悲地,放下手中的石塊默默轉身離去,因為人都是有罪的

從來酷吏出清廉,越以清廉自持的官吏,往往越是暴戾嚴苛
人生在世,本來就是不是小蔥拌豆腐的清白分明,更多是那曖昧的灰色地帶
而那無法以法處理的部分,需要更多的人情義理
偏偏這是那些自以為公正的官吏所不見的

珍珠哥罪應致死嗎?擦鞋哥這樣的方便事情你一次都沒做過?
媒體從未想過去平衡報導,只會一昧窮追爛打,追求收視率,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未審先判,媒體殺人。
更何況,這世界上有更多重要的事情值得去報導,不需要把小事過度放大,24小時播送,根本沒有意義。
題外話,真覺得圓仔很可憐的話,應該支持廢除動物園,讓動物回歸原生態,而非假惺惺地說請大家一起想想辦法。這種矯情的發言,跟便當文為討同情造假文有什麼二致?不過挾著自以為萬物之靈的優勢,發落下一絲同情。同情是罪。世間萬物需要的是平等尊重,而不是同情。
同情,往往濫情而不自見理盲。

Friday, January 10, 2014

吃素的佛教


吃素的大乘佛教 只能夠在資源豐富的中國產生
因為有充分多樣的事物可供選擇 才能夠有這種堅持
起源許是政治上的ㄧ紙命令(梁武 斷酒肉)
不過今日 多被解釋為慈悲心的表現
然而不然 佛陀說對任何事物都不可有喜捨好惡之心
托缽行走時 即便痲瘋病人落下的手指 都要把他吃掉
因為是因緣具合 才會出現在眾生供養的缽裡
若是有所取捨 就是起了分別心
堅持吃素的 其實也是與眾生為難 因為必須特別準備 反而離中心思想更遠
佛教傳播的過程 有太多方便法門 以致於引入過多的原始信仰
變得跟撿5顆鑽石沒兩樣 充滿各種迷信外道 也越來越複雜難懂
這是宗教傳播的必然 所以西方有宗教改革 信教而不信教會
而東方 也有所謂的 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不要被經文所拘束

Thursday, January 09, 2014

泛 基督教 之 雜想

似乎只有(廣意的)基督教會有信仰與科學的衝突,因為基督教強調的昰絕對信仰,不可懷疑你的主、不可試探你的主,必須完全地堅信,等待你的主指引你,等待奇蹟出現。
而其他的傳統宗教,則試圖去借是宇宙,並且從中發現事物的規律,我們稱為迷信的諸多儀式,其實跟科學實驗的過程沒有二致,那是古人認為達至某種目的的必須,只是人眼不可見、不可知。
歐洲自希臘羅馬的輝煌之後進入黑暗時期,其實並非蠻族入侵,而是因為人類自絕了與自然世界的溝通,背離古希羅留下的科學,一心只想榮耀上帝、等待奇蹟,科學數學等自然無法有長足的進步發展,就算偶爾有心人觀測到天體運動而得出地動說,也被視為異端邪說,要求道歉更正不然就處死(這樣說伽利略跟司馬遷還真有點像,能屈能伸)。
伊斯蘭教信仰比較獨特,雖然承襲自亞伯拉罕信仰體系,然而強調個人修為,對唯一真神阿拉的堅定,是能夠堅持古蘭經的教悔行事。一日五次的敬禱,並非念頌神名乞求富足、而是是檢驗自已行為是否端正的時刻。中國人說一日三省吾身,穆斯林卻是一日五省吾身。不拜偶像,基本上也不等待奇蹟出現,所以會親力親為,去觀測世界、發展科學。
不過,應該只有中國,是所有古文明中持續存在,並且時時影響世界發展的吧?沙漠中的遊牧民族,縱使發展出眾多觀測方式,礙於非定居生活,文化難以累積、文明發展緩慢,必須從別的地方借鑑,才能夠有基礎發展出後續高等科學。
今日地圖不以羅馬,不以麥加為中心繪製,而是一致性地朝北開展,多少與中國數千年來的拜斗傳統有關。中國科學與宗教不分,拜斗起源於觀星,認為天上星辰運行影響人間萬物,崇敬星辰、順應天意。以恆掛北方天空指引道路的北斗七星為萬宿之主,發展出的拜斗文化其實與古希臘已繁星為諸神的概念相同。
當今日的基督徒高舉科學大旗,指責某些行為不合自然、不文明,是否該回頭想想,最不科學的究竟是那個宗教跟教義?


宗教強調的是 絕對信仰 這是19世紀期哲學家齊克果提出的 因為他是無法被科學驗證的 所以只能絕對的堅信 所以教徒對於歷史不清楚很自然 因為感覺一旦去追尋跟源 就被認為是泄瀆 因此宗教才會漸漸被批上很多神秘的面紗...丹布朗的系列作品(達文西密碼 天使與魔鬼 等等)裡面 其實都在討論這個觀點 就是宗教的合理性與現代化. 教會希望愚民 這樣才容易統治 不希望教徒有太多想法與意見. 但是 究竟是信仰上帝? 還是信仰教會? 這就是為何會有路德教派的宗教改革出現.

目前西方世界主要宗教,都來自猶太教,稱為亞伯拉罕信仰體系 
(因為諾亞的大水洗去的上一切罪惡 亞伯拉罕是一個新的開始)
他是第一位先知 後面陸陸續續有25位 的24位是耶穌 的25位是默罕默德 也是所謂的封印先知.
(伊斯蘭教不認為耶穌是彌賽亞=救世主,認為他只是一個人,是先知)

雖然通稱為基督教.但是已經分化最少三支,順序是,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目前使用基督教,大多是只新教,相信耶穌為彌賽亞,而不信期他偶像,所以不拜聖母與聖徒.

東正教,又稱為希臘正教,主要流行於今日希臘以東國家包含俄羅斯,也是因為跟羅馬教廷觀念不同而出現,東正教的想法認為道在人身,信仰上帝,修行在個人,跟你買不買贖罪券無關.因為羅馬天主教全力與財富過分集中,鼓吹只要有錢,殺人放火都沒關係,變成不是去信宗教,而是去信教會.因此才會有正教出現.若是用宗教比喻,台灣的大乘類似基督教,道教像天主教(啥麼都拜,融合民間原始信仰),而東南亞泰國等的的小乘,則類似東正教.是比較接近原始宗教信仰本身的.然而經過300多年教會的發展演化後,有另外一派覺得自己更接近原始教意的宗教出現,就是伊斯蘭教,他門認為目前的基督教已經背離最初的亞伯拉罕信仰,所以需要新的先知默撼默德來領導大家.目前伊斯蘭教的教意都是更接近原始信仰的.比如不可飲酒,不可吃不潔之物.這在早期基督教發展中都有出現.(參見舊約中参孫之母得到來自天使=送信者的訊息).

外來語與原生詞彙

歐洲語言大致分為兩個語系 日耳曼語系(德荷英等北歐語)與拉丁語系(法義西等南歐語)
都是地方的方言 各不相同 而且早期都沒有自己的文字 都使用拉丁字母來書寫
(另外 還有屬於印歐語系的希臘語 隨著希臘正教影響了今日的東正教區 像是斯拉夫的俄文 比較像希臘語)

拉丁文是種精準的語言 透過字首字尾的詞性變化 就可以準備確表達意思
然而 蠻族在接受拉丁文時 由於所學不精 不懂得如何正確變化
但是又為了表示自己的高級 會使用拉丁文 所以開始加上各種表式詞性的綴詞
LA LE DU DE..... 終於把原本很簡單的口語 變成很複雜的書面文字
還有一堆很亂七八糟的文法規則 或是一大堆的例外 慣例用法

法語 其實最早也是屬於蠻族的語言 只是因為英國上流階層與法國脫不了關係
所以 當所有上流的人都講法文的時候 在英文忠加入一些法文單字 就變成高級的象徵
社會階級流動的現象 就是這麼有趣 以致於英語中出現很多發音例外的單字
而不像法文 德文等一字一音 在拼寫上比較容易學習

語言的起源 都是簡單的 可以溝通的 語言學加在研究語種時
通常會以原生詞彙做為判斷兩種語言是否同源的依據 而非外來語
因為外來語 都是後天的 是原生語言中沒有的概念 直接襲取其他語言而來的
如果兩種語言使用同一個單字表達生存的基本要素(如 水 天空 日月星 等)
那麼 幾乎可以認為兩種語言是來自同一支語言的分化
如果不是表達基本身存的單字 那麼 即便兩種語言使用同一個單字 也不過是外來語


外來語 通常指稱的 是一個新的單字
而非 使用中文文法拼寫已存在的英文單字的 Chinese Pidgin English洋徑濱英語

飛機在需要緊急請求降落時
向塔台呼喊的三次的MAY DAY
其實是來自於法文的 m'aidez (HELP ME)

Tuesday, January 07, 2014

俄羅斯簡史

打開地圖就知道 其實俄羅斯的主要城市 都靠近歐洲 離北京搭飛機要6-7個小時
俄羅斯並不是一直像今日龐大強盛
號稱斯拉夫民族國家起源的基輔羅斯(今烏克蘭基輔)是8-9世紀才慢慢成形
988年為了讓自己更強盛 於是接受來東正教為國教 並迎娶東羅馬的公主
13世紀歸於蒙古統治下 分裂為歐洲黑暗時代的莊園封建制度
這些在13-16世紀間的小國 也就是今日莫斯科附近的金環古鎮
其中一個比較強盛的是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大公國
並且在1453年君士坦汀堡陷落後 已第三羅馬自居 認為自己是東正教世界的正統
16世紀 雷帝伊凡四世擊退蒙古 統一小國 以THOR(俄文:凱薩大帝)自稱 開啟沙皇時代
18世紀初 彼得大帝建立帝國 力主西化 還親自留學荷蘭等海權國家 學習科技
為了取得海上貿易的出海口 將首都遷往更靠近歐洲的波羅的海的一片濕地
在荒蕪中興建一座比巴黎等歐洲城市還要龐大華美都市 就是今日的聖彼得堡
(特別強調 聖彼得堡並不是因為彼得大帝所建 而是因為耶穌說
 門徒彼得是基石 他要在上面興建神的國度 而俄羅斯以(泛)基督教正統自居
 所以蓋的第一座建築物是聖彼得-堡羅教堂 古以此為城市名稱)
從此開啟了俄羅斯帝國最強盛的時代 "當沙皇用餐時 整個歐洲都必須等待"
領土開始無限擴張 以及俄羅斯文學的發展 都是在18-19世紀的事情了

金環是莫斯科東北方的幾座古城,因為古早的俄羅斯並非統一的王國,而是封建莊園制度,每個小公國各自為政,每個古城都有克里姆林,因為在俄文中,克里姆林就是圍牆、碉堡的意思。
東正教教堂的特點是圓頂,承襲自義大利的拱頂,但為了強調接近上帝,就向上一直拉高,變成突出的洋蔥頭。金頂是耶穌,藍頂是聖母,綠頂是聖徒。中間最高頂象徵上帝,三個圓頂是三位一體,四個圓頂是四聖徒。
冬宮是沙皇的住所。沙皇THOR,是俄文的凱薩大帝的意思,象徵俄羅斯皇帝如同凱薩大帝一樣統御橫越橫越歐亞兩洲的大帝國。
經過200年的蒐藏,冬宮裡面有超過300萬件以上珍貴的文物,從上古埃及到近代畫作都有,參觀步行距離總長達22公里,是西方文物的四大博物館之一。巴黎有方尖碑,聖彼得堡有人面獅身對象,都是來自埃及三千年以上的文物,放在路邊任人欣賞。



建於19世紀末的滴血教堂的內部,滴血教堂表示有沙皇在此遇難,解放農奴的亞歷山大二世被暗殺於此。
外觀是標準的17世紀俄羅斯東正教風格的教堂。多圓頂,不規則,顏色繽紛,內部沒有壁畫,全部是馬賽克,以防冬夏溫差大,傷害畫作。
正中為沙皇門,也是天主教有的主教門,因為俄羅斯東正教強調君權神授,殺黃雖非牧首,也是上天在地面的代理人,所以連通後方祈禱室的正中金門,只有沙皇可以通過,故稱沙皇門。



猶太教 --- 亞伯拉罕信仰體系
              天主教
              東正教
              伊斯蘭教
              新  教(基督教.英國國教等)


伊斯蘭教跟基督教是一脈相承
都來自發源於 中東 的信仰 猶太教
伊斯蘭教的 弟24位先知 教作 耶穌
弟25位先知 也是最後一位的 封印先知 教作 默罕默德
所以 沒有什麼 歐洲的宗教 都是來自 中東
土耳其人長得完全是歐洲人的輪廓
而且其實土耳其比俄羅斯更靠近歐洲
他的下面就是希臘 所有希臘的古物都被君士坦汀堡保留下來
今日歐洲 被認為應該要有共同的信仰體系 也就是(泛)基督教
所以 才會不歡迎 土耳其加入
而俄羅斯在紅色年代 已經完全跟宗教切割 目前信教人口不到50%
所以 也很難說 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Faling in Love with Istanbul

上次說我會愛上一個城市,是在今年五月份去寮國龍坡邦時。
這半年也走過一些城市,新訪重遊都有,法國、義大利、瑞士、希臘、俄羅斯等等。然而,都沒有特別強烈的感覺,會喜歡上哪座城市。
剛剛離開的米蘭,之於我,正如巴黎,是座可居的城市,適合用上一個月慢慢生活體會,他不是觀光客的城市,只是我並不會特別想居遊米蘭,在某些方面,米蘭跟巴黎太相似了。
很多人喜歡去歐洲玩,說拍照看到百年石頭造的巴洛克風格老建築,才有出國玩的感覺。但之於我, 歐洲,就像喝水一樣自然,文化邏輯與生活方式已經慢慢滲入血液,沒有新鮮感。
現在我有種相見恨晚的遺憾,為何不早點來伊斯坦堡,她必然會取代曼谷在我心中的地位。短短夜間幾個小時的漫步,在伊斯坦堡街頭充新發現東方想像,歡愉而生猛的人潮,充滿異國風情。
明明來自遠東的我卻覺得伊斯坦堡出滿東方風情,這就是撒伊德說的文化後殖民吧,慘。
但是我有預感,這是一座我會想要很快再訪的城市,太混亂了,也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