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1, 2007

太陽照常升起 SUN ALSO RISES



我從不知道姜文的作品只有三部:《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而這三部我剛好都看過,《陽光燦爛的日子》好久以前看的,對於歷史不熟,只記得那小腳上的鈴鐺、充滿性壓抑的北京氣味;而《鬼子來了》則是在巴黎的公園看夏夜露天電影、發現自己聽日文比看法文字幕快的多。我很喜歡《太陽照常升起》,不管我是不是真的看懂了他。
姜文的電影總是充滿喜劇性。不管是怎樣動亂的時代裡,日子都是要過下去,不可能天天只想著要救亡圖存、奮起向上,生活還是用他本來面貌在過,偏偏生命本身就是荒謬而可笑的,因此所有反映真實的電影反而會讓我們噗哧一聲笑出來,而會讓我們落淚的都是虛假到不行的編篡情節。今天回過去去看覺得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多是歷史造神運動的結果,不見得是當下的真實感受。
華語電影很少看到這樣魔幻寫實的電影,不是港產電影的誇張、也不是台灣電影的暗色調、更不是現在大陸電影追求的城市感,《太陽照常升起》用飽滿豐富的色彩跟意象、在寫實基調上加上夢境變奏,佐以強烈的主題風格音樂,去紀錄一段歷史。然而這段歷史並非全然真實的歷史,導演加入更多自己的想像扭曲了那個變態的年代,讓一切顯得更瘋狂可笑,而最被突出的正是其中性的部分,那是僅次於食慾外第二的天性需求,卻也是最被隱諱不提的部分。於是陳沖跟孔維都像花癡、姜文為性殺人、房祖民丟了性命、周韵也因此瘋狂....。(有人覺得導演個人私生活混亂,然而我卻覺得那是身為藝術家的特質,就連毛主席不也是同樣有好多紅粉知己?所以阿遼沙/李不空也有三個紅顏知己、跟著一個叫納塔莎的一起死在邊境上。)
這部電影是首詩,炫目地令人落淚,裡面有太多不合理性、難以明白的事物;然而在那個年代,又有那件是真的像小蔥拌豆腐那樣清楚明白?越不可思議、越誇張,越是真實,只是換一種表現方式罷了,閱讀歷史的方法不會只有官方的一種、稗官野史或許更貼近真相說不定。看電影時另一個趣味點在解謎,裡面反覆出現的台詞就那麼幾句,在不同的時空點出現,引發不同的反應,讀者卻要在電影的反覆中去推敲他的趣味,就像是唸詩一般,台詞形成了音韻。音樂與畫面都很美好地結合,寫意的電影。(片中出現的中亞民歌非常好聽,據悉是維族歌曲加上俄羅斯器樂慢板演奏。)
我沒有學過俄文,雖然老師說他是一種相當優美的語言,但連法文三個詞性都搞不定的我,想要掌握六種以上變化的語言實在太困難。讀訖訶夫劇本時,總是很難理解裡面人物的某些反應,不單因為東正教教統不同於天主教或基督教,更大一部分是生活在嚴寒環境下的斯拉夫民族另有一套生命哲學存在。看了片尾俄國老太太安慰周韵的話語,我發現自己漸漸可以感受到其思想:“阿遼沙死了/死得很突然/他們並沒有想到會發生意外/但不幸發生了/納塔莎和阿遼沙永遠相伴/長眠在邊境/調查顯示是天真浪漫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我的孩子/你終於來了/納塔莎和阿遼沙是多麼的不幸/但現在這更是你的不幸/我也是個女人/我是多麼的理解你/你還懷著他的孩子/這多麼的痛苦/但是昨天已經過去了/我們要繼續生活下去/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好好的生活下去/還有孩子/我相信阿遼沙看到自己未來的孩子/會高興的在天堂裡。”不管發生怎樣的事情,不管對個人、國家來講是多麼大的變動,不管誰生誰死,太陽還是照常升起。是的,太陽照常升起。
(PS/孔維跟陳沖怎麼長得有點像?)
(PPS/因為是詩,所以故事情節沒有啥好講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