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30, 2007

Bonus

通常BLOG主都會有一些BOUNS回饋他的版友,我的BLOG沒有設計數器,所以無法用“祝1000人次達成”之類的TITLE來送BOUNS。
上個月我在PCHOME買了一台DV超過兩萬,剛好那時的PCHOME有個活動是買20000送10000,不過是送5000點信用卡點數(折算現金約300元)以及5000點PCHOME現金點數(可以1:1扣抵,不過上限20%,且限1個月內用完),所以6/1跟7/1,我的PCHOME帳戶各會有2500點的現金點數回饋,依照20%的扣抵率,每個月可以購買12500的商品,不過旅遊票券如機票等是不能使用的,只能夠用來買一些3C製品、地方特產、衣服等。
我自己是不缺東西的,所以真是想不到要買啥好(有點想買個120G的2.5"硬碟,2499,在扣20%現金點數等於1999或2000而已,一個多月前,我姐買的80G的特價就是這個價格,不過現在是120G,不過看著身邊一堆特價時買的DVD(還有約100片未使用)跟CD空片(還有約300片未使用),我想我還是用燒錄的好了....)。
ANYWAY,如果你有在PCHOME上面想買東西的,想省點小錢(比如你又想刷卡分期買NB,又不希望比NOVA貴,2500扣下去應該就比NOVA便宜了吧),那麼我的2500點現金點數歡迎拿去使用,不過實際運作大概要我跟你一起在電腦旁邊操作吧,因為沒有人會想把自己的密碼等個人資料交給別人吧(這個限制一設下去,跟我不熟的人就不敢來了)。
這是個有點看得到,不過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想吃的BOUNS,有興趣的就出個聲吧,不然就白白浪費了。

Monday, May 28, 2007

日劇SP

最近突然感覺累了,雖然只有9-11話,不過還是覺得太長了,所以開始看起日劇的特別篇。
許多日劇都會出特別篇,尤其是格外熱門的,或是為了紀念某些特別活動的,比如在今年的櫻桃小丸子日劇版尚未正式推出前,其實前年就已經有過兩話真人版的櫻桃小丸子了。
我發現現在的SP還真好做,居然都是把日劇前面11話的內容剪一剪,然後加起來上不到10分鐘的新拍攝片段,可以構成兩個小時或三個小時的特別篇。看這種特別篇的好處是,不用看太多,一樣可以快速了解整個劇情,而且最重要的名場面絕對不會MISS,完完整整5-10分鐘保留在裡面,比如:一公升的眼淚之追憶(這部日劇真是超強催淚彈,我又哭了)、愛上恐龍妹都是如此。
另外一種比較有誠意一點,是繼續原本的劇情而來的,像是ATTENTION,PLEASE!或是水男孩,都是讓大家看到劇中某些主角未來的生活發展。看這種就像是一部電影,時間緊湊,要交代人物之前的關係還要發展新故事,相當有趣。
也有從別的媒體改編的,向隻前提到的櫻桃小丸子,或是名偵探柯南,可惜的是,漫畫本身就是圖像的媒體,真人實在很難取代觀眾腦中既存的印象,而且,為了漫畫化,這些小朋友的演技真是既不生動又不自然,好痛苦。
還有一種有趣的改編,是從經典衷取材,由傑尼斯偶像向羅密歐與茱麗葉、李爾王之類的名劇挑戰,頗有BBC製作的一系列影片的味道,只是語言從英文換成日文(記得《春之雪》中,主角們欣賞的歌劇《浮士德》,就是用日文演唱呢,真是奇妙的感受)。
看日劇或英文電影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種奇妙的不協調感,因為無法自動忽略字幕,又沒法子把耳朵關起來,所以每當字幕翻的不夠準確的時候,就會瞬間失神,想說:「這句話應該要翻成....才對吧/味道會比較好」,往往都不能專心看電影。
語言不夠準確確實也會造成問題,也些時候應該是美麗的誤會。看了廣受國外媒體好評的《刺青》,總覺得不大對勁,怪怪的、不喜歡,後來想想,應該是語言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我們熟悉的語言,我們可以很容易聽懂他們的意思,也可以判斷演員的聲音表情到不到位,這些聲音表演上面的突兀,對一個不懂該國語言的觀眾而言,是完全不存在的,所以他可以依靠字幕/翻譯去在創作他觀看的這部電影。我想,或許這是《刺青》讓我有落差的原因吧。

豪宅?好窄!

昨天聽到的:
A:ㄟ,你房子幾時裝潢好啊?我們等你房子好辦PARTY請我們去千萬豪宅看一下。
B:豪宅?是好窄啦!台北市房價這麼高,隨隨便便一間20坪的房子就破千萬了,扣掉30%公設跟外面的露台,裡面剩沒多少空間了。哪是豪宅啊,好窄倒是真的!
(B心中的OS:你們每個人買的房子現在市價都超過2000萬了,還故意這樣說....)

按一:94年7月以前的建造,露台(非陽台,只窗戶外面那種大樑住構成的平台)可計入室內面積。
按二:忠孝東路上的新成屋25坪總價1650萬起,單價每坪66萬。

星八客

雖然我是不看電視的人,不過上週末晚上偶然在朋友家看到了重播,所以也算是趕上流行了。
標題的星八客並非STARBUCKS,而是超級星光大道(中視周五晚間綜藝真人選秀節目,主持人陶晶瑩)的入圍前八強,此語出自目前人氣第一的楊宗緯的BLOG
依照朋友的腐女八卦性格,同為參賽者的潘裕文一定暗戀楊宗緯,所以每次上節目楊宗緯都去住阿潘家,只是不確定兩人之間到底有沒有一腿。(真相只有一個:依據BLOG內文判斷,潘裕文住在東湖康寧路的靜巷內,鄰近南湖高中,所以楊宗緯會去南湖高中的運動中心游泳,兩人還會一起去哈拉一樓的康寧門市買星巴克喝。)
ANYWAY,上週看的重播剛好是最精采的蕭靖騰PK楊宗緯“新不了情”,讓我突然感嘆上天是公平的,因為兩位參賽者都跟周杰倫沒出到前差不多,還滿傷眼的,可是兩人的聲音真是超棒的,尤其是楊宗緯,聲音好有特色,聽過就忘不了,怪不得是人氣第一。
只是看了參賽者,似乎都不是特別亮眼,校園割喉戰選出的幾位似乎還比較好看些,可是那些人還沒有出國合輯唱片呢(目前包氏兄弟轉入大陸擔任“快樂男聲”的毒舌評選,目前也已經進入決賽階段了),然而超級星光大道的參賽者聽說已經預備發合集了,跟去年東方衛視的《加油好男兒》操作手法一樣,現在只差沒有觀眾手機票選了。不知為何,總覺得超級星光大道只像一個入門節目,不像大陸的選秀節目競爭激烈,許多參賽者都是已經在育樂圈打滾多年,期望跨出地方邁向全國,2007年好男兒的上海六強之一,居然是在台灣已經發行過唱片的小松拓也。
跟朋友聊到最近看的劇集還有綜藝節目,朋友很愛看超級星光大道,另外就是美國的越獄、超自然檔案等,我卻說我最近在看央視的大國崛起,朋友說他突然NO掉了,不知道要怎樣跟我聊。龍應台在《面對大海的時候》談到台灣人民在國民黨統治下養成的內觀視角,格局因此不夠遠大。我覺得光從收視習慣就可以看出,惟台灣是宗,瞧不起大陸,永遠追尋美國或日本的腳步,這樣的思維方式根本是與世界脫節,大部分的台灣島民似乎還活在一個不知道大陸與世界的台灣,到底要到啥麼時候,大家的觀念才會反轉呢?
台灣不但不是世界的中心,相反地,越來越邊緣了。

Start Late, Finish Rich: A No-Fail Plan for Achieving Financial Freedom at Any Age

我是個拖延成習的人,很多該做的決定,總是一延再延,結果錯失最好的時光。
所有的財務規劃都會問你未來想過怎樣的生活,計算通膨、依照所需列出一個龐大的數字:「這就是你需要的退休金額。」他們會這樣說,然後拿出一張表,告訴你在不同的收益率下,你需要定期存入多少錢,計畫是否是可執行的?是否需要推延退休時間?或者存入更多錢?
我的退休計畫是屬於夢想那一邊,是不可能執行的,因為現狀跟需要執行的計畫相差太遠了,除非出現奇蹟或是創業大成功才有可能。J是個20歲就交40%稅的人,不過因為金錢來的容易,不懂得珍惜,說要追求夢想輕易離開職位,結果搞得一身負債回來,卻啥也沒得到,現在正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為了五斗米折腰,不過漸漸地,J的生活開始歩上他想要的軌道。他說,即便中間浪費了很多時間,但他一樣會成功了。
去年下半發行中文版的“起步晚,照樣致富”,是J複製的模式之一,如同近年熱門的理財書一樣,強調省錢儲蓄的重要性,以及永遠最先付錢給自己的概念,不過J最感興趣的並不是再每天如何省下一杯LATTA的錢創造更大收益,而是用房地產輕鬆致富(J說,生活很苦,每天被公司壓榨、上司無能,如果連美食這點享受都要被剝奪,那他可受不了!)。
房子的確是一個人一輩子能擁有的最大資產(當然你也可以買一棟兩千萬的房子開一台三千萬的法拉利,那另當別論,不過通常這種人都有不只一間房子,不然就住在帝寶),依照調查顯示,擁有房子跟沒有房子的人,退休時的身價相差約200倍,雖然當中有一大部分是房屋的價值,不過手上可支配的現金也相差許多。有房子的人,最少不必每個月固定交房租幫別人養屋子,更不用擔心沒錢交付會被掃地出門,帶著七歲的小孩在街上流浪。
有房子的好處是甚麼?至少當你需要一筆資金的時候,可以用房屋去抵押取得低利,比起高利的信用貸款省下超多,而且可借金額更多。尤其是台灣的低利市場,如果你幸運買到高漲的預售屋,或是把總價做高,讓銀行多貸幾百萬給你,那麼光是拿去做固定收益的基金就足以COVER利息支出了,房子如果再出租給別人住就是雙份收益了。只是注意不要買到被高估的物件,面對房市的強力上漲,許多搞不清楚狀況的屋主已經提前反映兩三年後股市高點的房價了,買到真的是被套到。小套房之類的商品也不能買,因為銀行緊縮銀根,先從小套房開始,然後是小坪數,20坪以下不貸,30坪以下只貸7成,以40萬買30坪計算貸款7成,等於要拿3成360台幣出來才能購屋,進入門檻提高,讓更多中產階級買不下手,又錯過一波漲幅,終於落到M型社會的下層。
至於那些買到房子的呢,也許第一間銀行因為銀根緊縮,鑑價太低,不過只交利息的寬限期間房子又漲了一段,於是在寬限期滿也不用急著賣,換一家本土行庫,貸的多、利息也低、寬限期還有五年的呢,馬上手上多了幾百萬現金,到美國開個避險基金的戶頭,每年配息11%,一個月多近三萬台幣的生活費,房子還可以租給沒錢買的上班族夫婦,又多三萬,扣掉利息等操作成本,每個月躺著都有五六萬塊進帳。
J打算這樣操作他的財務槓桿,目前滿手屋子的他還是工作的很累,因為房子都還沒有交屋,所以也沒有多貸的錢可以去進行投資,不過看著紙上富貴的增加,他心中還是滿開心的,J說,這是我在職場的最後一個大多頭了,我要多累積點本金,等到跌深了,才能操作空頭行情。信心滿滿的J說:多頭誰都會做,空頭才能看出操盤的實力。我相信J是有那個實力的,只要不他不要繼續那麼衝動任性,為了海外旅行賠1500萬的歷史不要再重演,他應該可以很快開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Friday, May 25, 2007

who's afraid of insurance sales?

本來想優美地寫篇短文,不過時再是時間有限,就隨便打一打吧。
怎樣的人會害怕保險業務員呢?當然就是不知道自己需求、完全被話術所迷惑的人。
怎樣的人需要保險?保險不是一個賺錢的工具,而是一個分散風險的工具。不常發生的事情,一但發生會造成重大的損失,那麼就需要保險。比如在921之前,沒有人想到要買地震險,但是921之後幾乎人人都會加點小錢買地震險(不過說實話,這個險一點都不實際,他是有保險金額上限的,而且重置成本也不能賠報100%,遜,如果是工廠之類的可以提報損失還好,如果是個人住家,尤其是在台北市的,根本幫助不大)。
基本上小孩子是不需要保險的,因為小孩子本身沒有經濟能力,所以就算發生意外,也不會造成家庭經濟上的壓力,所以目前的法律規定,小孩跟心智喪失人等的保險金額不能超過200萬或必要的禮儀費用。
年輕人不管需不需要負擔家計,都需要保險,不過沒有負擔家計的人就暫時不需要買壽險,因為死亡險要等人走了後才能領到的,對於自己賺自己花的人沒有意義;負擔家計的人就需要買張死亡險,這樣如果有意外,家裡才不會落入困境,需要買多少保額,自然就是看家裡的開銷了,可以跟你的slaes討論一下(大部分會建議可以cover負債外還夠家庭開銷的1-6年所需);死亡險又分為定期跟終生,通常來講,相同的保額終身會比定期貴,所以建議年輕人可以買定期的,不過要確定定期險是可以無條件續保的,不會莫名其妙不能保,等到手頭寬裕點在買終身、或是提高保額。
從年輕開始就需要的保險是,失能險,醫療險,防癌險。全民健保的負擔越來越高,而且有越來越多的疾病被除外,台灣未來勢必要走上美國那樣,在社會保險之外還需要多兩三張醫療險,好完全支應看病的支出,不過記得要研究一下是否保單的內容有重複,最好是有日額也有實支實付型的才能完全cover。失能險非常重要,不管我們生不生病,能不能上班,我們還是有固定支出要支付,很少有公司良心到員工不來工作還可以留職停薪的,一不小心住院超過一週,可能就要走路吃自己的;就算可以請病假一兩個月,但是公司是部會支付你薪水的,這時候,失能險就派上用場了,不過,失能險對國人來講比較陌生,買的時候更需要好好研究,省得不能工作卻沒有理賠。癌症的醫療費用很高,所以自然也是不可缺的,某些先天性遺傳疾病現在也有保險公司願意承保了,如果真到末期了,防癌險還可以提前領回一半,也許可以一圓許久的夢想,讓人生了無遺憾。
至於以前保險業務員最常賣的壽險,到底是何怎樣的人?如果你有超過上億的資產,想要合法移轉到小孩身上不付遺產稅,那麼高額躉繳的壽險,可能才是你需要考慮的商品。然而隨著最低稅負的實施,未來需要的是obu跟境外公司,可能才能避開國稅局的魔掌。

Saturday, May 19, 2007

We're not gonna pay rent

住在巴黎的時後,常常會在路上停下來看房屋仲介的廣告,除了想尋找適合租賃的小屋外,如果可能,真想買一間來住。我曾經有過一個夢想,跟幾個相熟的朋友們一人在一個城市買屋,大家可以交換公寓過生活,這個月巴黎、下個月倫敦、跨年去紐約....。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漸漸發現那真的只是夢想,朋友們雖然散落各地,不過大家都是苦哈哈的租屋過活,沒有人有能力在異國買屋長居(我想這跟法令也有關係)。巴黎的房價很高,小巴黎區的套房(studio)5-10坪大概也要600萬台幣,那時覺得已經高到不像話了,結果短短兩年內小巴黎區的房價又漲了13%,因為小巴黎區內是不能蓋高樓的,所以物件有限,區段是無法被取代的,才會造成小巴黎區的房價一路飆漲。
去英國找朋友玩,才發現倫敦的房價更高,鐵娘子以降的自由主義資本市場讓英國人變富有了、但人均負債也躍升為世界第一高,其中一大部分,就在於節節高升的倫敦房價以及高額的利息(相對於世界各國,台灣的房貸利息真是超低),雖然tube四通八達,然而倫敦的zone1&2的location也是不可取代的。就像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的高房價,也是因為區域的不可取代性。
如果以為高房價是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專利那就錯了,又小又亂的香港,地價已經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了,就連新界的房屋租金都跟倫敦差不多了,香港島上面更是新界的兩三倍租金。日本的房市在泡沫話後沉寂多年,最近終於開始回溫補漲了。越來越開放的國際政策,讓以往不容易進入的國際游資瘋狂湧入世界各地的市場,尤其是被低估的市場。價值已經不能用居住者的觀點來衡量了,而必須放置在全球的相對位置上,台北上一般上班族一個月三四萬的薪水根本無力負擔一坪四五十萬的房價,那上海四千人民幣的收入如何負擔等值的房價?可是上海房市還是一路熱上去,到底是誰在買?有多少上海本地人在買?一堆人想要搶進上海,怎麼沒有想到在台北買房子?畢竟台灣買房子可是擁有地權,雖然人代會通過物權法等要將土地租賃全由75年延長為到期自動續約,不過畢竟還是跟擁有土地是兩回事。台北市這一波房價起漲最大的受惠區應該是南港重劃區,這是未來的信義計畫區,世貿跟雙捷運站的主結構體都完成了,四週的空地也都陸續為起來要蓋了,目前重劃區裡的預售屋一坪已經喊到50萬以上了,剛剛,交屋的建案也賣到四字頭,一年多前,潤泰麗池的案子是32萬,近兩年前是30萬,要多麼精確的選股才能讓你的股票一年有超過50%的收益、而且不會變成壁紙?
除非是homeless,否則我們可以一天不吃飯,一個月不出門,一年不買新衣服,但是沒有辦法一天不睡覺,我們一定需要一個棲身的地方。股票不能當飯吃,可是房子買了至少還可以住,自己不住也可以出租換取收益。除非真碰上地震天災,不然房子是不賠的資產,尤其是在未來的大多頭市場,大家多出的熱錢要往哪裡燒?必定又會將房市哄抬上去,雖然感覺上房子已經升過一段了,但高點之上還有高點,真正的主升段還沒到,還是有被低估的物件可以進場,只是要放亮眼睛,最基本的選擇就是:區段。

The Poverty Business

美國商業週刊原文

美國次級房貸市場的破產,使得轉貸市場的問題浮出檯面,除了二胎三胎的貸款市場、許多消費性金融的問題更多,貸款廠商瞄準手上缺乏現金的人群,推出更簡便的付款方式,讓窮人越借越多,享受更多、也付出許多,但最後卻是一無所有。對經銷商來講:貧窮,是門好生意!買空賣空、獲利無限。
其實在雙卡風暴爆發前,台灣也差不多是這個樣的吧?比起完全自由放任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台灣的貧富差距雖然越來越大,然而政府的政策在某些方面還是保障了社會底層的人們,比如信用卡最高的利率不能超過20%,房屋放款利率更是低於3%甚至2%。雖然這些政策不見得真正幫助了窮人,正如保羅‧福塞爾對美國社會的觀察指出,大部分的人都以為大賣場量販店等大量促銷店讓沒錢的人更容易過日子,然而真正的窮人卻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囤積生活必須品,所以只能在零售店購買小包裝的商品,付出更高的成本,真正能夠受惠於量販價格便宜的反而是有錢人。
不可諱言地,我們早已進入詹明信所稱的情報社會,在此社會中,新資產階級的定義不再是擁有擁有資本者,而是擁有情報者,誰在能情報的上游、第一手掌握資訊,誰就是獲利者,創業如此,股市也是如此,就連購物等消費行為亦然是,缺乏情報蒐集能力的消費者無疑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居住在外縣市的親戚,在小孩的要求下,他去標榜'真感心'的連鎖電器商店買了一隻2999元的MP3 PLAYER,同樣規格的商品在pchome等網路購物上只要1999元,還可以分12期無息付款,在'真感心'買的東西故障後依然有可能無法維修或是被索取高昂的維修費用(他的某一台dvd player就是如此,買來一年多只使用三次就壞了,但因沒有零件無法維修,不過如果買了一年多只用了三次,其實根本沒有購買的必要性啊,大抵是受到廣告刺激了需求吧?)。社會上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蒐集情報的能力不足,因此落入底層,難以翻身,所以雖然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小孩很難靠讀書翻身,然而透過足夠的學習,至少要擁有在情報社會生存的能力,應該也是可能的。
在這個全球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在跨國托拉斯把世界各地的地景變越來越一致的年代,如果我們(以及我們之後的世代)沒有自覺的能力,那麼只會越來越天真浪漫地變成美國第五十一州,成為另一個資本主義高度發達、貧富差距落差極大的動盪社會。世界本來就不完美,人定的制度更沒有所謂的最佳的一種,然而目前我們似乎是盲目地朝一個方向邁進,連選擇的意識都失去了。雖然說歷史絕不從重複,然而相似的事件卻會不斷出現,也許有一天我們會重演法國大革命的故事,低聲唱著:'I dream a dream'。

一番最初に描いた夢を、貴方は今も、覚えてる?

一番最初に描いた夢を、貴方は今も、覚えてる?
最初描繪的夢想,你現在還記得嗎?

我是先知道結局,才開始看前因,先看過東京朋友電影版(東京フレンズ Toky o Friends the Movie),才把dvd五片裝翻出來看。隔了好幾個月,重新認識老朋友般,把故事重溫一次,把細節填補起來,才發現,dvd版其實很薄弱,不像一般的日劇般美40分鐘一集包含一個完整的主題,70分鐘的dvd版每一集都鋪陳許多,但其實啥都沒有說到,每個人物,就連主角大塚愛跟瑛太,關係都顯得牽強,畢竟,這只是為了把大塚愛聲勢拉高的眾多宣傳活動之一吧。所以,只要美美地唱好聽的歌就可以了,幾首歌都很好聽,不過卻覺得太商業了點。不過,這句slogan卻一直印在我心上:最初描繪的夢想,你現在還記得嗎?
從十幾歲到二十歲,夢想似乎只能在這個年紀追尋,一但邁向三字頭,除了面對現實,似乎也缺乏繼續作夢的勇氣了,有多久了?我們忘記回頭去看看自己的夢想。你還記得,自己最初的夢想嗎?

最近在書店發現《下北sundays》的漫畫,原來只有短短四話的單行本居然可以改成九話的電視劇,而且還超好看,大家也可以去翻翻看。

The Millionaire in You— the ten things you need to do now to have money and the time to enjoy it

中文版翻譯成'錢與閒',商智於2004年出版,這是近年來讀過比較有趣的一本理財書,也是許多醫生等專業人士彼此推薦、奉為經典的一本書。我喜歡這種比較合理的書籍,而不是各種運用精美話術包裝過的虛構夢想藍圖。裡面的許多小細節或是小例子我都覺得充滿機鋒智慧,我個人感受最深深的一段是:在學術圈打滾多年的作者跟一位一樣懷抱理想的心理治療師的對話:"我以前一直以為,我只需要一份感興趣的工作,有收入可以支付日常開銷以及租下一間小房子,那就夠了。你知道嗎?那全是狗屎。"
我自己,以及身邊許多風欠酸丁,在藝術/學術這種回收率很低的圈子中打滾的人,大多像張愛玲的媽媽一樣,即便在被錢逼的很緊的時候,也把錢看的很淡。到津伸子在"不眠的都市"中感嘆藝壇的商業化,忘記藝術本來就是屬於舊時代貴族的奢侈。然而現在想想,我忍不住要說,真的都是bullshit!一切都是不必要的堅持罷了,卻阻礙我們去過更好的生活,而那卻是我們應得的,就連到津深子,不也是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才能這樣大放厥詞嗎?
縱使個人可以等得,但時代是等不得的,張愛玲的這句話在全球即將邁入大多頭的現在,其實也是通用的,錯過前一個十年、以及再前一個十年,如果再錯過這個十年,那麼,到底要幾十才能開始享受起自在的生活?理財是不能等的,朋友拖了半年多沒買的固定配息基金,現在因為淨值增加、可購得的單位變少,配息也變少了,但是再不進場,只會更少而已,複利的力量比原子彈還可怕,再等下去只有讓通膨吃光自己的一點saving罷了。
最後分享書中另一個有趣的觀點,關於股市(本書作者主張購置指數型的基金,理由是長期而言,還沒有任何一支股票操作可以擊敗大盤,而且這還不用花大腦去經營):
股票市場中只有三種人:
第一種人不懂股市,也承認自己不懂,所以他們需要投資顧問;
第二種人不懂股市,但誤以為自己懂,這是最危險的;
第三種人不懂股市,但別人付錢給他,所以他必須裝成自己懂的樣子。

下次聽老師開講之前,先看看螢幕上有沒有秀出分析師的證照號碼,現在許多老師好像還沒通過考試呢,而我們還在付錢買可能晚了好幾步的訊息,等著當被推上浪頭的最後一隻羊。

cashflow

多年前清崎的一本"富爸爸,窮爸爸(Poor Dad,Rich Dad)"在世界各地引起震撼,他發明的現金流(cashflow)遊戲也開始廣被眾人所介紹使用,在台灣,尤其是insurance特別喜歡用這個遊戲來吸引新人加入,因為要創造財務獨立,就必須要有非工作的收入(我真不懂這些零底薪的sales怎麼會把自己的工作收入當成是非工作收入?那她們真正的工作在哪裡?)。
應朋友之邀,我也玩過現金流遊戲,這個遊戲的設計雖然可以看出每個人對於金錢的處理方式,不過其實是有很大的缺陷存在。比如這個遊戲完全不考慮資產的折舊,也不考慮負債償還期限的問題,想要在遊戲中快速獲勝,只要記住一個要點,就是只要保持在財務槓桿平衡即可。遊戲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段為老鼠賽跑(想像我們養的倉鼠或是小白鼠,一直在圈圈中跑步卻始終沒有實際前進過),也就是所謂尚未達到財務獨立的人生,在這個階段裡:everybody lives for paycheck,努力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有收入去支應支出,一但發生意外無法工作生活馬上陷入困境(如果你沒有保險的話....)。要想跳出老鼠賽跑,就必須要創造非工作的收入,並且可以讓非工作的收入超越你的支出,這樣就算是沒有工作了,依然可以維持目前的生活品質過下去,也就是理財規劃中所謂的'財務獨立'。一但財務獨立,就進入快車道,享受有錢人的世界,開始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必須說,那些夢想都不是我感興趣的....),外圈的遊戲就無聊多了,也不是重點,因為會玩這個遊戲的人大都還在圈圈中跳不出來。
要快速的跳脫老鼠賽跑,就是不要清償任何債務,因為不管是教育基金、房貸、車貸,永遠都比你臨時需要要銀行借款的10%來的低(就連信用卡的利息都低於10%,這太不合理了,在美國這種動不動從25%起,所謂超低不過是6-7%的國家),永遠保持最多的現金在你手上,而且必要時可以跟銀行借款用財務槓桿來投資,只要趕在經過銀行結算日前把借款還清,就永遠不用付10%的利息(所以其實這個部分應該改成pre-paid並且還要按月計收比較合理,不然就變成沒有次數限制的零息夢想金了,不符合銀行的操作成本),這樣的財務操作模式,就是清崎在書中所說的'永遠先付款給自己'(反正別人沒錢去死也不關自己的事,即便跟人借錢,也不用急著還清)。把握住這個原則,就可以快速累積手上的現金資本,只需要一點點運氣,讓自己從小生意大買賣中累積足夠的非工作收入,就可以跳出老鼠賽跑的圈圈。
因為跳出圈圈並不考慮負債比的高低,而且一但跳出後,只看非工作收入,不考慮銀行借款等各種支出,所以在圈圈內應該盡量墊高銀行的借款利息支出,讓非工作收入雖然節節升高,但依然未到跳出圈圈的資格,這樣等到最後跳出圈圈時,可能只要經過一次銀行結算日,得到的收入就可以實現夢想。具體的做法就是盡可能地融資進行大買賣,境量持有房地產、工廠等設備,讓她們可以為你錢滾錢,這部分的非工作收入才是你跳出圈圈後的收入依據,至於股票只能夠在期初資金不足時,給予一點幫助罷了,對於真正邁向有錢之路是沒有太大的幫助的(這一點跟現實生活倒是滿像的,股市來的快、通常去的也快,唯有房子除非真碰上地震天災,不然永遠都是你的,而且,再跌價也是有基本價值存在的)。
基本上只要把握上面的原則把財務槓桿做大了,除非運氣真的很差,不然是不可能不在這個遊戲中輕鬆獲勝的。大家如果有機會玩這個遊戲,不仿試一試。

Friday, May 11, 2007

統一夢時代


四月底去了一趟墾丁跟高雄,一個月沒有下去了,奇怪當時怎麼會覺得好像會常常來高雄,所以要買一間小屋子來住?結果現在每個月都是為了履行身為屋主的責任,必須下去看看房子的情形,我看還是早點租出去好,可以創造一點收益。
請大家看我的相簿,裡面有這次拍的一些小照片。第一張照片是開車南下時買的水果日報,因為那隻小石虎的表情實在太可愛了,簡直像是漫畫畫出來的嘴巴一樣,所以我就忍不住把他拍下來當紀念了。那個嘴型真的好經典,好直,像是漫畫中無辜的小動物會有的嘴型耶,都不像真的。
這次去墾丁不住船帆石了,拉到比較熱鬧的南灣街上。住一棟外觀還滿可愛的玻璃屋,圓形的落地窗可以看到風力發電的大風車,還有南灣的全景,不過到了晚上就是我們裡面被看了,所以只能把窗簾拉起來,一泊二食2880,價格不貴。
用餐在南灣街上的BASSA NOVA,是一間很有北非風情的餐廳,充滿摩洛哥的吊燈、伊斯蘭的幾何花紋、藍色的瓷磚、大紅砂岩的牆面、多彩的布幔....,真不知為何會取巴薩諾瓦這個名字,應該叫卡薩布蘭卡之類的比較適合。餐廳賣的是FUSION菜,台灣原住民廚師做的東南亞料理,口味很不錯,比起墾丁大街上一堆地雷餐廳好上太多了。餐廳的隔壁是工作是,二樓間做民宿兩間,非常漂亮,面海(2180)的一間只比面山(1680)貴上幾百,但是房間不但大了一倍有餘,還有大大的陽台可以聽海觀濤,裡面就算住進兩個人也沒有問題,因為除了一張KING SIZE的大床外,還有兩張大大的長沙發,都可以躺進一個大人呢。整間民宿跟餐廳都散發出一種很自然的悠閒感受,跟台灣那種特意經營的感覺不大相同,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餐廳老闆是法國人(怪不得跟我在巴黎弟10區看到的那些小酒館風格那麼像),跟恆春土生土長的妻子結婚後,在這裡開了家店,一切都是自己裝修(所有自然流露的風格),聽說他們在巴里島也有自己的民宿呢,下次在來墾丁我應該也會想住這家吧,感覺超不錯的。
回高雄後,自然要去參觀一下3月30開始試營運的統一夢時代。號稱全東南亞最大的購物中心,不過也許是因為太多櫃位都還沒開始營運,所以感覺上比PARAGON還要更小,期待5月12日英國馬莎跟日本阪急開業後,感覺上會好逛一些。硬體設備基本上還不錯,所以統一的產品都到位了,就連統一安聯人壽都有一個自己的櫃位,真是太誇張了。夢時代的天花板是可以翻開的,就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天空,另外摩天輪的燈光設計很豐富,比起美麗華好太多了,看了五分多鍾都沒有重複呢,比台場的還漂亮,而且搭乘的價格也便宜。中庭的廣場也漂亮,整體的燈光設計很不錯。
夢時代裡面的餐廳非常多,每層樓都有,還有日本主題街,不過大多看來都是地雷餐廳。最後我們在地下室的天仁茶餐廳解決,幾年前開業的天仁餐廳,一向是日本客人的最愛,餐點精緻淡雅,一個人大約再400NTD起就有一份沙拉、湯、主食、配菜、甜點、飲料,算是滿實惠的價格。平常喝慣茶包,偶爾喝一下現泡的茶,果然口感上差很多,自然回甘,喉嚨清潤,跟平常那種茶包的等級完全不同,忍不住就順手買了一瓶茶王回家泡。
不知為何,對高雄的感覺有點不同了,比起台北,高雄似乎是更像日本的一個城市,台北則太美式/全球化一點,不知道該如何說清楚這種感覺,究竟是哪裡像也說不清楚,但就是這樣感覺。大概因為高雄是一個不太清楚的含蓄城市,而日本文化恰好也都是點到為止而已吧,只是兩地人民對於背後隱藏未說的話語,理解能力大不相同,所以才造成許多誤會吧。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高雄習慣走在最前面,即便他們的潮流可能慢半拍,但如果許可的話,高雄人士不考量經濟能力永遠都在趕在最前頭的,部向台北小理小氣,總是要挑三撿四、選一個最符合經濟效益的。就這點上看,高雄,無疑市比較接近日本的民族性的,台北就太資本主義掛帥了。

證照無用論

收到兩張考選部寄來的及格通知,要交錢換證書,接下來還要去受訓才能拿到職業證,又是好幾筆的支出。真是搶錢,是去年年底報名的領隊跟導遊考試。
那時的我剛退伍,對世界還有很多幻想,總覺得社會很單純,似乎可以捏在手中,那時的自己只想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算錢少一點也不介意。
不過社會是很膚淺的,他們只看你的證書,不看你的實力。朋友說,你那是台大人的自慢,總覺得自己很有腹內,所以不需要在外界的證書來支持,只要自己知道自己懂就好。姐姐說,你需要的是一張入場券,即便你知道自己可以做的比很多人都好,不過,對於那些看履歷表的人來講,他們不認識你、不了解你,他們需要更多的證明。
證書到底由啥用?我不知道,因為這種及格制的考試實在是沒有啥意義可言。記得去年跟朋友講我要考領隊跟導遊,朋友還很認真地幫我去網路上找了一篇人家考試通過的文章給我看,要我研究一下別人怎樣同時準備兩科的(那篇文章在搜索引擎即是很前面的),作者很認真地介紹他如何同時準備兩科考試的經過,給了我一些啟蒙。今年三月中考試前我在香港玩了兩個禮拜,考試前一天回到台灣,根本沒時間看書就去考試了,居然也是過了(只有一年前買書時大概翻過一遍實務跟法規,沒有細讀,後來也沒有複習,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有看書)。
這賦閑的半年,除了監考全民英檢外,沒有任何INCOME,自己居然還可以天天在家看電視劇、做菜、喝咖啡、逛街度過,也真佩服自己的耐力,可以容忍這麼久的無去生活。證照倒是陸續在增加中,基本的金融證照都到手了,雖然考試流程是規劃半個月一張,不過其實自己都是考前一週才拿起書本來翻翻的。就一個非商學相關科系的人而言,居然還可以翻翻就考過,讓我更加懷疑證照存在的意義。
真不知道我為何還要花這麼多錢再這個我自己都覺得無意義跟無用的東西上面?還是應該找點正經的工作來做比較實際。
(最近的生活怎麼都是在抱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