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網站
imdb的評論
說來慚愧,在去歐陸之前,我一直是以英吉利海峽把英國跟歐陸分成兩塊,把大陸視為一體、英國除外,卻從未想過,清教徒其實也是存在於大陸之上的,華麗的天主教徒其實止於法蘭西影響所及之處而已,以北的廣大寒苦陸地的確需要勤勞而刻苦的節制信仰才能生存下來。所以離開巴黎一路向北,過了布魯塞爾後,旅途所見建築風格與法國不同,想想也許就是個原因吧。
倒牛奶的女僕
說到維米爾(Jan Vermeer,1632-1675),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都是倒牛奶的女僕吧。強壯的荷蘭農婦,廚房一角的窗邊,緩緩地江牛奶注入瓶中。藝術史研究者多愛以光線明暗及陰影變化的觀點切入17世紀荷蘭小畫派作品,強調畫家如何透過畫筆表現出細微的光影變化,完成這些號數小、適合一般家庭懸掛、美化室內的作品。學術就是這樣,你總是要找出些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然後把老骨頭再拿出來分析一次,這樣才有繼續下去的可能性,不然每年那麼多篇論文要如何生產出來?大部分的東西都已經有人研究過了。
可惜過於強壯的農婦,難以引起人們對俊男美女愛情故事的渴望,所以雀屏中選被改編為電影的是另一幅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造訪荷蘭時並沒有看見這幅畫的真跡,只看見大大博物館正面滿滿的幾十公尺高牆的大圖輸出,所以不知道他是這樣小號的作品,直到看電影才知道。那時,只專注於占滿一個壁面的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夜巡」,因為畫面中隱藏的戲劇趣味,林布蘭無疑是比維米爾更多、更有趣。這大概也是我喜歡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作品的緣故吧。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看了這部電影,才發現又是一部英國電影。無怪每個演員都像表演莎劇般用力,而且帶著濃濃的英國腔,像是「末代皇帝」講英文一樣,「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不講DANK YOU,而是THANK YOU。英國人的輪廓、體型畢竟還是跟荷蘭人不一樣,不過兩國的天氣倒是相去不遠的怪,我也很學英國人開玩笑一樣說:荷蘭的夏天只有五分鐘呢,就是在太陽出來的時候。所以外景也不用特地到荷蘭拍攝,應該在英國就可以解決了吧。
這部電影的美術設計超強,畫面非常考究,宛如欣賞一幅會流動的畫一樣。記得2005年夏天拜訪倫敦國家藝廊時,剛好看過一個短展,是關於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當時的感覺相當驚訝,原來我們日常使用的物品幾百年來都一樣,奶油刀、乳酪、酒杯、銅水壺等,都還可以在超市買到。貴族們將表示生活富足的禽鳥、野牲、蔬果,滿滿地堆放在桌上,人潮洶湧的豬販、魚市、生猛有力的市民,透過鏡頭的魔法將畫作變為真實、展現在我們眼前,令人感動。
維米爾教導女主角觀察光影變化的方式,讓我想起大學時代修習的燈光課程,曾在好幾個早晨及傍晚,在同一個地點,我在太陽出來之前以及落下之前開始觀察四週景物的變化,物體上陰影的流動,地上黑影的加深,以及逐漸拉長,然後街燈亮起或熄滅,增加或消滅了另一個光源,對四周景緻又造成不同的影響。那個時候,最幸福的事,在早上觀察結束後去吃一頓豐盛的早餐,然後鑽回暖暖的被窩裡。記得那學期的作業用LEONARD COHEN的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拍了支短片,可惜沒有保留自己作品的習慣,所以已經失去了,而片中紀錄的情人們,也早已分手又各自換了好幾個伴侶了,那時幫忙的戀侶、此刻也正躺在某個法國男人的床上吧?
這是一部看畫面美術的電影,比劇情更誘人。
荷蘭阿姆斯特丹中國城的佛光山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其实那个人,他心里一直想的都是你。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