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一部第五代導演的大片不會讓大家笑出來的?英雄、十面埋伏、無極,當然還有這部夜宴。總是有太多出人意料的笑點,並非出自導演本意。而粗糙的電腦動畫,真令人懷疑是電影還是電玩片頭?
刻意到了極點的夜宴,反而讓我體會到書上所言的中國戲曲定義:合歌舞而演故事。夜宴不是寫實電影,而是寫意的中國戲曲,所以裡面的每段動作都是精心排練的舞蹈,用現代舞蹈形式販賣中國元素,可惜沒有傳統的程式身段,只有運用鏡頭遮掩的演員缺失。在《不眠的都市》裡,到津深子提到觀賞山海塾早年在巴黎演出的經驗,她感嘆地說:沒有媒體介入的表演,就是奢侈的本身。這正是我們所處時代的悲哀,五色令人盲,太汲汲於場面調度的追求,遂將演員的基本功消滅了。
沿用之前幾部作品中(成功的?)美術設計:飛箭、雪地、竹林、庭鬥、鏢子功....,在此是一種媚俗──不經思考向主流價值靠攏的美學。飛鳥時代的場域風格也令人厭倦,雖說可能最貼近歷史真實(但是也有歷史學者指出古代的希臘神殿可是五彩繽紛的、絕對不是石頭原色而已,所以何必拘泥?連五花竄弄都可以在十世紀出現了,還有甚麼不行跨越時空?),然而在單調深色沉重的背景上面,大紅、大綠、大黃的原色塊飛舞,看多了神經已經麻木。我渴望見到傳統中國戲曲那種雜色的行頭,繁瑣、細緻、花俏、誇張、令人眼花撩亂的服裝配件,而不是當代西方審美化、單調的極簡主義設計,多懷念誘僧裡面那狂野的維多利亞風格頭飾、蓬裙,充滿趣味的想像力。
向莎士比亞取經,以哈姆雷特為骨、強化馬克白夫人、還兼有點理查三世、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味道,許是為了宣傳方便,不過夜宴就只是夜宴而已,過多的枝節弱化了角色、缺少長獨白表現內心,如果真要跟莎士比亞扯上關係,可會讓人覺得羞恥呢。
Friday, October 20, 2006
夜宴 The Banque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5 comments:
有次轉台恰巧看到余秋雨的節目《秋雨時分》,他說其實現在大家以為俗麗的大紅大綠就是中國的美學,其實那是因為文化衰落後產生的低俗傾向。據余秋雨說,中國美學的本色不是那樣的。不過我沒仔細看那節目,所以也記得不全了。
倒是有位在巴黎學習電影的朋友,某次餐會上聊到「京劇」。她說,西方人以「Beijing Opera」一詞,將京劇視為「歌劇」,是對中國戲曲的高度(甚至過度)肯定,因為中國戲曲並不像歌劇一樣,具有舞蹈的成分在內。話一出口,馬上被在座三個唸舞蹈跟戲劇的人群起攻之。
我猜想,華語的電影工作者當中,應該不乏連一齣京戲也沒看過的人。
記憶中讀過一段文章說日本奈良的飛鳥時代建築保留了最多唐代的風範,不管是配色、建築形制都是,所以在這部電影中看見的城堡風景都好像日本關西一帶的風光。雖然黑白紅與深色原木可能是古代中國的配色,然而我還是喜歡蔥綠配桃紅,有一種俗嗆的感覺。而且現今保留的明清宮殿建築群不多是大紅朱柱,黃色琉璃瓦、綠色飛簷等等繽紛多彩,有充足的財力可以調製木漆,一方面是科技的進步,另一方面應該也是國力的誇耀吧。倒不見得真的是所謂的文化衰落後的低俗,從來文化就是一種灑紙遊戲,元明清三代的斷層,也的確可以讓我們與宋代精緻的文化完全斷根了。
一旦宋代的精緻文化滅亡之後, 元雜劇就出現了. 因此開創我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新頁.
一、宋代永嘉的五花竄弄雜劇即已出現;
二、元雜乃是不仕的民間書會作品,與宮廷的精緻無關,意識來自民間的俗嗆。
我是說"元雜劇"不是說"宋雜劇"...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