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3, 2006

Les testaments trahis

缺乏史料的佐證,我無法如同坤德拉為卡夫卡抱屈一樣,指出是誰背叛了他的遺囑,強姦了作家的作品。
雖然我們已經太習慣作者已死的口號,雖然版本學儼然已經成為顯學,然而對於作者出版作品的尊重,在我心中是不可切割的部分。我不會覺得金庸是在自掘墳墓、因為有些作者不喜歡“保留自己的學思歷程”,所以會與時俱進不斷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且不論讀者群接不接受新的版本);然而基於創作者本人意識的改版、與百年後人自行改動畢竟還是有差異。
新版的《蒙馬特遺書》,在邱妙津死後10年問世,不知道從哪裡、編輯群翻出了作者摒棄的部分:那是兩段文體、風格、人稱全然不同,並且尚未經過精練、帶著濃厚自傳色彩的私人文字,把他加入到新版本中,並且對外宣傳:增加原書未及發現收錄的「第十五書」、「第十八書」、「第十九書」內容近萬字。好一個未及發現收錄!所以可以自作主張地把這兩段文字加入書中,讓原本完整的個體變的零落殘廢、深度也大為降低,簡直像是魚刺哽著、幾乎要毀了一本書!
張愛玲走後多年才翻出他的舊作出了本《同學少年都不賤》,明顯地在作家有生之年為出版是個明智的決定,張愛成名的太早,就像韓波,最重要的作品都在年輕時就完成了,後來只是浪擲生命而已,也許如坤德拉指出的:一個作家一輩子只能寫一本小說,其他的都是這不小說的重複與變體。佳人已遠,出版舊作只是讓後人懷念,那些未及面市的作品也不過是讓我們看見作家更多的面目。這些作品至不濟事,至少,她們都是完整的,而不是一些凌亂的書簡或是書信,更非已經出版的作品中的一部分。
我不介意出版社大發死人財出一本邱妙津書簡之類的,把來往的書信等蒐集起來好供後人扒糞;然而不是再未經作者意識下,擅自改動作品出版,這樣對於一個完成的作品來說,只是糟蹋了的藝術價值而已。如果妙妙知道,也許他也會忍不住去信說吧:Là vous n’êtes pas chez vous, mon cher,(親愛的,您不是在您的地方)。

1 comment:

Shih-Lung Lo said...

原版的不也是未經作者同意就出版了嗎?如果說是"遺書"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