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田納西‧威廉斯的《慾望號街車》,由馬蘭白蘭度跟費雯麗主演
「我總是依靠著陌生人的恩惠。」是劇中白蘭琪的經典台詞



星空聯盟環遊世界夢想計畫 活動網頁

可以自動計算哩程,專門針對環球票使用的小軟體

不想長大的彼得潘,無限延長青少年時期,每天都想玩耍,想要流浪,到世界各地去看看。趕不上垮掉的一代,世紀末布波族的樂活不過只是精緻化的嘻皮精神重複罷了,本質上是相同的。

世界很大,看都看不夠,青春太短,很快就要被迫面對現實生活,進入社會不斷地工作。如果不趁著還年輕去看看世界,還有甚麼時候有機會?雖然齒搖髮禿時可以坐上加勒比海的豪華郵輪,但那時眼中的世界已經不同今日了,不論是時代或是自己的精神都變了。
研究所的某個老師說過:「旅行無了死了,坐飛機,從一家飯店換到另一家飯店,到哪裡都一樣。」以享受為主的豪華旅遊,讓旅客脫離日常生活的一成不變,解放到嘉年華會的狂歡氣氛中,盡情放鬆好換取明日工作的動力。因為時間有限必須盡情玩樂,所以沒有認識每個城市獨特文化的必要性,只要有希爾頓跟星巴克這兩個在全球各地重複美式文化的場域即可,讓旅行者無論到哪裡都像待在家裡一樣輕鬆自在。然而,若是如此走馬看花,何不當顆沙發上的馬鈴薯只要轉動手上的遙控器就為你送上世界?
以前的自己也是這樣,對於制式化的文明太習慣,害怕面對未知,總在出發前定好旅館、安排交通接駁,帶上一本詳細的日文旅遊書才敢出門。雖然是自助旅行,卻未曾嚐過真正流浪的滋味,一切都照出發前排定的行程表在走,時間也短暫地只有數周,才剛對當地文化產生點認同,就又要回到熟悉的生活中了。每每羨慕那些旅行中遇到的朋友,已經旅行半年或一年的西方背包客:結束課程進入社會前放自己一年假的英國女生、就讀大學最後一年休學出來旅遊的德國男生、如翻譯機般可以切換多語的荷蘭、比利時胖胖少男、少女、從澳洲出發旅行一年的德裔老太太....。
旅行,要考慮的雖然很多,但有時需要的只是踏出第一步的勇氣,如果不是因為某次旅行的意外讓我開始習慣到當地找住宿地點、因為陪伴家人而在國外長居、以及朋友如《慾望號街車》中白蘭琪般「總是依靠著陌生人的恩惠」的體驗,也許我不會有踏上環球流浪的慾望。隨著年紀增長才體會到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不如隨性一點,背著包包就走,因為如果真要存夠銀彈,或許會一輩子也走不了。

住宿費用往往是旅行中一大筆開銷,僅次於交通(連機票),如果是去斯刊地那維亞半島或是週末的荷蘭,那麼住宿費用更遠遠超越廉價航空的便宜歐陸機票,往往一晚旅館費用就可以來回巴黎-阿姆斯特丹兩次呢。節省住宿費用的方法當然是盡可能找便宜的YH或B&B,但有些國家即便是一張床也要台幣一千多。以下是三個可以尋找全球各地免費住宿的網站,是由熱愛結交朋友的人士提供,如果可以開放自己的心胸,親切有好的與友善陌生人交往,不失為省住宿費用的方法,而且還多了一位當地的導遊。如果自己有空房間,也可以順便接待願意來旅行的旅行者。
http://www.couchsurfing.com
http://www.hospitalityclub.org
http://www.globalfreeloaders.com

雖然喜歡多看看世界,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各地不同的人文風景,討厭走馬看花、到此一遊的景點式行程,我想要慢慢品味每一座城市。所以打算善用環球票的一年使用期限,在每個停點盡量停留,並以此為據點向四方擴散出去。幸好現在的環球票使用限制比以前寬鬆,記得多年前某次興起念頭想買環球票時,使用規則中是不能往回飛的,更不能在同一城市轉機三次,現在只要不跨歐亞或兩大洋,可以在區域內自由翱翔除了美洲五個點的限制外,沒有規定各州只能限停三個點,更可以利用24小時的轉機限制多看幾個城市,安排行程上方便不少。
唯一可惜的是,因為時間限制在30, Nov., 2006年開票,且在30, Nov., 2007前使用完畢,所以無法把想要參加的嘉年華慶典都參與到,不過如果是自己買一張機票,應該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因為打算充分地利用機票,所以除非是非常想去的地方,不然只要轉機,就不列入考慮,或是將轉機點當成一個停點,在轉望真正想去的目的地,所以排出了以下14段行程(如此說來,機場稅跟兵險也會很貴吧)。主要是大都市的旅程,幾乎可說是在各國的首都間移動,停留時間都在一周以上,如果有朋友可以提供住所,就排兩週到兩個月不等的行程。只要省下住宿費用,每天花費可以控制在5-50EURO之間,基本上希望在15-20EURO間,包含門票景點,也許也會參加當地的LOCAL TOUR,如果有些地方真的太遠。

這是我的飛行計畫表
1.Taipei,TW to Tokyo-Narita,JP on 27 DEC 2006 (1330MILES)
2.Tokyo-Narita,JP to Los Angeles CA,US on 06 JAN 2007 (5451MILES)
3.Los Angeles CA,US to Montreal Trudeau QC,CA on 20 Jan 2007 (2459MILES)
4.Montreal Trudeau QC,CA to New York JFK NY,US on 17 Jan 2007 (338MILES)
5.New York JFK NY,US to Rio De Janeiro Intl RJ,BR on 14 Feb 2007 (5175MILES)
6.Rio De Janeiro Intl RJ,BR to Lisbon,PT on 1 Mar 2007 (4796MILES)
7.Lisbon,PT to London Heathrow,GB on 8 Mar 2007 (986MILES)
8.London Heathrow,GB to Paris CDG,FR on 8 APR 2007 (220MILES)
9.Paris CDG,FR to Zurich,CH on 5JUN 2007 (297MILES)
10.Zurich,CH to Rome Fiumicino,IT on 12 JUN 2007 (435MILES)
11.Rome Fiumicino,IT to Vienna,AT on 26 JUN 2007 (482MILES)
12.Vienna,AT to Bangkok Intl,TH on 7 JUL 2007 (5235MILES)
13.Bangkok Intl,TH to Hong Kong,HK on 22 AUG 2007 (1049MILES)
14.Hong Kong,HK to Taipei,TW on 24 OCT 2007 (510MILES)

Mileage: 28763 miles.

1.台北─東京
在耶誕節過後前往東京,可以減少節慶的瘋狂消費人潮,外地來的人回家過年,東京街頭的人也比較少。在東京跟近郊晃晃,跨年,參拜神社,搶購新年福袋,還有拜訪住在東京的朋友。
2.東京─洛杉磯
住在洛杉磯的朋友太多了,住宿是不成問題的,只是沒有開車難以移動的這座城市,似乎不得不靠朋友的幫忙。在市區逛逛韓國城、泰國城,感受CHINA TOWN的東方想像,那是黃哲倫、譚恩美等作家眼中筆下的中國。
3.洛杉磯─蒙特婁
純粹是向我喜愛的歌手LEONARD COHEN致敬的旅程,SUZANNE居住的城市。
4.蒙特婁─紐約
瑪丹娜說:「I don't like cities, but I love New York.」面向未來的城市,真正的世界首都,如果不是因為要趕上里約熱內盧的嘉年華會,真想賴在朋友上城的屋中一兩個月,紐約是個看不夠的城市。
5.紐約─里約熱內盧
此行主要目的,前往里約熱內盧參加2007年2月17到20日舉辦的嘉年華會,另外,也要去造訪那跟里斯本太加河口遙遙相對的巨大耶穌像,去年在里斯本辛苦跑到對岸爬上耶穌像的頂部時,就發願一定要巴西去瞧瞧兩者到底有啥不同。
6.里約熱內盧─里斯本
我愛里斯本,因為FADO的音樂,因為EXPO98,因為這是最像台灣、曼谷,亞洲城市的歐洲之都,許是在邊垂的原因,讓他有不同於其他歐陸城市的風格。今年是否還會在英國宮的地下美食街巧遇旅居當地的朋友?
7.里斯本─倫敦
倫敦是界於巴黎與紐約間的交接城市,既現代又古典,是個超大的遊樂場,只可惜物價太高,對窮人來講福利不夠。朋友搬到市中心了,這次應該不用天天從三區搭TUBE到市區了。
8.倫敦─巴黎
在巴黎有一個溫暖的小窩,若不是環球票規定一個城市只能停留一次,真想一飛到歐洲就直奔巴黎放下戰利品。在這裡等待夏天的來臨,就像每年夏天做的事,跟朋友喝咖啡、看電影,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散步,十九世紀都市計畫以來的這座城市,完全是為了讓人散步而建造的。
9.巴黎─蘇黎士
聽說是座很美的小城呢,因為前往羅馬的班機一定要轉機,所以就順道拜訪。停留一周可以看好多東西了吧。
10.蘇黎世─羅馬
羅馬的古蹟太多了,看也看不完。自然也要去看看教宗,我們少數的邦交國。如果航班多點,應該停在佛羅倫斯才對,可以去OUTLET採購名牌。
11.羅馬─維也納
我喜歡中歐,這是個混血的城市,文學與音樂之都,是儲威格歐洲回憶錄的舞台之一。更想藉著這裡前往布拉格等東方城市,看看坤德拉的故鄉變成甚麼樣子了。
12.維也納─曼谷
泰國是我最愛的國家,為此我還特地學習了泰文,雖然稱不上好,但日常溝通都足夠了,想趁機學習泰國古式按摩,租間小屋,SEIBAI-SEIBAI(泰文:舒服)地度過暑假。曼谷,可是打算取代日本的時尚之都呢,看電影也便宜,吃東西也便宜,簡直就是天堂。
13.曼谷─香港
朋友在香港工作,獨自住在兩房的屋中,既然說歡迎我去找他,當然就幫他去打掃房子啦。雖然很討厭香港,但是香港去中國各地都方便,而且便宜的機票跟團費,只要3000台幣就可以去台北或曼谷玩個四天三夜,最適合以此為根據地到處跑了。
14.香港─台北
回家了。在機票期限之前。

因為想要隨性一點,所以也許行程會更動也說不定。記得泰航有先飛清邁再飛香港的班機,不必經過曼谷轉機,卻不知道為何找不到了,不然比起曼谷,更想長住清邁。旅費將要依靠自己的積蓄,不然就是在旅途上遇見的陌生人的恩惠了,哈哈哈(如果真的沒有現金了,應該是先刷卡解決吧,然後再請家人寄來,反正每個地方都會停留一周以上,郵包寄送上滿方便的)。

這就是我的旅遊計畫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投我一票! <(_._)> 拜謝

里斯本的耶穌巨像,跟巴西的是不是長的一樣呢?聽說兩者隔著大西洋遙遙相對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官方網站

imdb的評論

說來慚愧,在去歐陸之前,我一直是以英吉利海峽把英國跟歐陸分成兩塊,把大陸視為一體、英國除外,卻從未想過,清教徒其實也是存在於大陸之上的,華麗的天主教徒其實止於法蘭西影響所及之處而已,以北的廣大寒苦陸地的確需要勤勞而刻苦的節制信仰才能生存下來。所以離開巴黎一路向北,過了布魯塞爾後,旅途所見建築風格與法國不同,想想也許就是個原因吧。
倒牛奶的女僕

說到維米爾(Jan Vermeer,1632-1675),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都是倒牛奶的女僕吧。強壯的荷蘭農婦,廚房一角的窗邊,緩緩地江牛奶注入瓶中。藝術史研究者多愛以光線明暗及陰影變化的觀點切入17世紀荷蘭小畫派作品,強調畫家如何透過畫筆表現出細微的光影變化,完成這些號數小、適合一般家庭懸掛、美化室內的作品。學術就是這樣,你總是要找出些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然後把老骨頭再拿出來分析一次,這樣才有繼續下去的可能性,不然每年那麼多篇論文要如何生產出來?大部分的東西都已經有人研究過了。
可惜過於強壯的農婦,難以引起人們對俊男美女愛情故事的渴望,所以雀屏中選被改編為電影的是另一幅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造訪荷蘭時並沒有看見這幅畫的真跡,只看見大大博物館正面滿滿的幾十公尺高牆的大圖輸出,所以不知道他是這樣小號的作品,直到看電影才知道。那時,只專注於占滿一個壁面的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夜巡」,因為畫面中隱藏的戲劇趣味,林布蘭無疑是比維米爾更多、更有趣。這大概也是我喜歡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作品的緣故吧。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看了這部電影,才發現又是一部英國電影。無怪每個演員都像表演莎劇般用力,而且帶著濃濃的英國腔,像是「末代皇帝」講英文一樣,「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不講DANK YOU,而是THANK YOU。英國人的輪廓、體型畢竟還是跟荷蘭人不一樣,不過兩國的天氣倒是相去不遠的怪,我也很學英國人開玩笑一樣說:荷蘭的夏天只有五分鐘呢,就是在太陽出來的時候。所以外景也不用特地到荷蘭拍攝,應該在英國就可以解決了吧。
這部電影的美術設計超強,畫面非常考究,宛如欣賞一幅會流動的畫一樣。記得2005年夏天拜訪倫敦國家藝廊時,剛好看過一個短展,是關於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當時的感覺相當驚訝,原來我們日常使用的物品幾百年來都一樣,奶油刀、乳酪、酒杯、銅水壺等,都還可以在超市買到。貴族們將表示生活富足的禽鳥、野牲、蔬果,滿滿地堆放在桌上,人潮洶湧的豬販、魚市、生猛有力的市民,透過鏡頭的魔法將畫作變為真實、展現在我們眼前,令人感動。
維米爾教導女主角觀察光影變化的方式,讓我想起大學時代修習的燈光課程,曾在好幾個早晨及傍晚,在同一個地點,我在太陽出來之前以及落下之前開始觀察四週景物的變化,物體上陰影的流動,地上黑影的加深,以及逐漸拉長,然後街燈亮起或熄滅,增加或消滅了另一個光源,對四周景緻又造成不同的影響。那個時候,最幸福的事,在早上觀察結束後去吃一頓豐盛的早餐,然後鑽回暖暖的被窩裡。記得那學期的作業用LEONARD COHEN的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拍了支短片,可惜沒有保留自己作品的習慣,所以已經失去了,而片中紀錄的情人們,也早已分手又各自換了好幾個伴侶了,那時幫忙的戀侶、此刻也正躺在某個法國男人的床上吧?
這是一部看畫面美術的電影,比劇情更誘人。
荷蘭阿姆斯特丹中國城的佛光山

KIJIJI

台灣的拍賣市場果然跟日本走上同樣的道路,雖然前後順序有一點點不同,但是EBAY都收掉變呈YAHOO獨大的局面。日本EBAY因為搶先收費,造成使用者流往日本YAHOO,不得不收掉,日本YAHOO在獨大後開始收3%的手續費,所以每次逛AUCTION.YAHOO.JP,都會看到一句「得標者須負擔3%手續費」。台灣的發展則是EBAY過晚進入市場,雖然持續免費以及大打廣告,捧紅了唐先生的蟠龍花瓶,可是依然無力回天,終於在收掉了,跟日本一樣,競爭對手一消失,YAHOO馬上開始收費。
為了賺取旅遊經費,順便減輕負擔,所以想把家裡克制不住購物欲一時衝動買下的東西賣出去,還要付給YAHOO一筆不小的費用(心痛),所以我決定轉移陣地到KIJIJI了。KIJIJI的好處是,東西似乎不會自動下架,所以可以一直放著,很方便。

我的KIJIJI網路佈告欄,有房子出租,AVENE防曬品,男生的泳褲等

這種可以提供勞務交換、公寓交換的網站,應該很容易成為未來的主流吧?如果今天我想去遠方旅行,可以先在網路上找好願意接受勞務交換提供食宿的人,然後再出發。可惜這是台灣網站,不然倒是可以跟全世界的人交流(這是我之前愛用EBAY的原因)。
(PS/我的意思是,KIJIJI雖然是全球的網站,只可惜好像各國都是分開的說。)

Lost In Translation

韓國雪獄山的初秋景色

坤德拉以為,小說是可以翻譯的文體:比起詩歌、戲劇等必須依賴音節音韻的抑揚頓挫與文化背景的意象填補,基本上難以直譯。然而誠如本雅民所指出的,翻譯本身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因為譯者與作者奔向不同的大道,揭露出各自的真理,於是每一本譯作在讀者面前,都已經是一本歪讀的經典,等待被遊戲重構。
最近讀到一篇由韓文翻譯的作品,驚訝於大出版社翻譯者的中文程度(該出版社老闆以前曾是聯合文學的主編、其妻任教於台灣大學專授中國戲曲),竟然如同華語文教材中的造句:「因為事情很快地被報告老師,而老師也立刻地趕到教室,完整地處理好了,所以得到了老師的讚揚」(或著該說是不像口語或書寫體的中文),讓人不經思考,究竟是語言本身的特質、亦或只是譯者本身的文風?
記憶中很少讀到翻譯地如此有「特色」的中文,大部分的溫馨短文,考量普羅閱聽習慣,都會盡可能地使用合理而流暢的白話口語,讓讀者可以輕鬆閱讀,在某些文化差異的部分,也會直接援引霸權消弭皺摺、藉速度消除地景的差異(用心些的譯者或者會為難以直譯的東西加上詳盡注解)。雖然這並不是應該鼓勵的做法,然而一但翻譯開始,勢必有某些只可意會的東西會消失在過程中,信、達、雅三者的比例如何拿捏,應該考慮文本所欲開放的對象。正如某些哲學思辨的過程不應該模擬含糊地帶過,溫馨小故事也該由說書人之口講出(因為他只是單向的教育暴力、並不求讀者反應思考)。
語言的力量如此強大,連思考方式也被影響了。習慣使用日文的人,即使用中文寫作,在斷句架構間,也會日文化呢,就像所謂的黎兒流或是東京漂流。英文滲入中文,也口語上也常出現被動式句型或是倒裝句,往往後面講的那句話是要修飾前面的句子呢,如果沒全部聽完肯定會有誤會產生。不過母語與後天學習的語言畢竟是不同的:就算是法文再好、在巴黎生活再久,也會忍不住想找人講中文,因為那才是自己最精華的部分,「有些東西還是要用中語講,用法文說,總覺得搔不到癢處呢」。就像一二三的文章黎兒流放在一起,可以輕易區別兩者間的不同,雖然行文結構可能相似,但用詞上卻有很大差別,那就是對於語感的掌握。
這麼說來,讀到的那篇由韓文翻譯成中文的作品,或許是由韓國人翻譯的吧?為了翔實地進行譯者的工作,在不更動前後順序、保持斷句的情形下,直接由韓文轉成中文,所以才造成這麼可怕的作品吧?責任編輯為何不會想要選一個中文掌握更好的譯者,或著是刻意要營造外來翻譯文章的感覺、好搭上哈韓風?畢竟該書的內容都在無線電視台上搭配韓劇推出,想必會有廣大的讀者購買吧。
不過就出版來講,容許這樣翻譯品質的作聘出現,真是令人感到不思議呢。又或者時代早就變了,而且我太老了?

Friday, September 29, 2006

Manga / Comics On Net

因為開始御宅族化,我也漸漸習慣在網路上看漫畫了,雖然這跟對於動漫瘋狂投入不計成本的行為有點相悖,但是為了能夠更快地看到喜愛的漫畫,或是看到許多台灣未發售或是絕版的作品,網路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呢。
在電腦上看漫畫真的很不習慣,就像是看照片一樣,小小一張的照片,可以一目瞭然,想看哪裡就看哪哩,可以透過視覺與想像的補足,讓畫面無限ZOOM IN,然而在電腦上看,別說畫面無法一次放足,就算放到跟元書尺寸一樣大小,還是會覺得顆粒很粗、無法看清楚文字呢。真不知道究竟是自己的電腦不好,還是視覺習慣問題?
最近,趕上了台灣一直沒發行新單行本的獵人的進度,也幾乎跟日本同步地看了ONE PRICE,更看到台灣絕版已久的永野護的五星物語,不過,雖然是看的很快樂,但卻沒有想保存的慾望、看完就刪除了,總覺得書本的東西還是要有實體才行,究竟這是怎樣的一種戀物癖?
而姊姊看到任何資料都想下載,一次還好幾個版本一起抓,把電腦空間擠的滿滿的,天天都在用光碟片作資料備分,根本沒有時間把影片或電子書看一看,這又是怎樣的一種行為?或許是如本雅民般,只求擁有一間藏書室,卻不必每一本都看過吧?這只是試圖為變化的時代,留下一點紀錄而已。
說到本雅民,想到大陸近幾個月新出版的單向街等本雅名的作品,都加上豐富精美的插圖,把薄薄的一篇文章,變成上百頁八開的巨冊。年輕時後的自己很不齒這樣的書籍,因為留白太多,蒐藏起來很占空間,那時偏好的是印得密密麻麻、小開本的書籍。然而年紀漸長之後,書上沒有插畫,簡直是看不下去呢!或許是圖像時代太依賴他人為我們準備好刺激物、已經不願意用自己的大腦去想像的緣故,雖然說好聽一點是希望對於過往歷史之物用眼睛做確認(如巴特所言,照片中的事物是確實存在過的:那一雙眼睛可是曾經注視著拿破崙的眼睛啊),但事實卻是已經不習慣太重的東西,我們的文化越來越輕薄短小了!
以前哪有人敢大聲說出我愛周星星?但現在卻大家瘋狂地擁抱我愛羅。這就是文化的轉向吧?

So long, Don Mung Airport

T-shirt上面的機場位置似乎用不太到了,除非搭國內線

雖然發生政變,但泰國曼谷新國際機場Suvarnabhumi Airport還是正式啟用,並沒有繼續拖延下去。下次去曼谷,就不會繼續降落在東盟機場了。我想我一定會懷念東盟機場的,從我認識泰國開始,幾乎每次都是由這個機場開始旅程(除了一次飛清邁,一次飛普吉外)。這個使用多年,如同桃園機場一樣具有舊時代空港風情、低矮、陰暗、制式化的空間,總是令我產生活在威權時代的錯覺,在後現代空間體驗裡,瀰漫著濃濃地復古味道,雖然心理上並不舒適,但比較起來,我卻寧可繼續那舊時代的風格,至少比起幾乎千篇一律的新機場設計,算是有趣多了。
T-shirt是多年前在SOGO買的,那時的SOGO還沒關門,四面佛也還沒有被毀壞,是跟一個日本來出張的姊姊買的,白皙的肌膚,在泰國過冷的是內必須穿上外套,過份的拘謹與禮貌,在一百公尺外就可以辨識的標準日本人行為模式。一件280元,比起CHATUCHARK或是DOMO之類地方買的貴上一倍到五倍。那是在還走日本風的年代,還可以跟姊姊親切交談,在SKYTRAIN被纖瘦有黑丹眼皮的日本背包客直盯著瞧的年代。不過,一切都過去了,就像機場遷移一樣,再也回不去了。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Leonard Cohen: I'm Your Man



官方網站

IMDB上面的評論

如果有注意到這個BLOG的名稱以及介紹,就會知道李奧納‧柯恩是我最愛的音樂詩人之一,雖然普羅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並不高,然而身為一位樂迷,卻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從他年輕時的音樂聽到現在2004年發行的《Dear Heather》,可以從音質的變化中感受到柯恩真的老了,從年輕就滄桑的嗓子變得無力虛弱,然而70歲的他音樂中的詩韻感卻從未失去。那如歌的行版,正是柯恩音樂中最引人的部分,如吟如唱,把心中許多感情勾引出來。
Leonard Cohen, I'm Your Fan.
(突然想到,喜歡陳昇音樂的人,應該也會喜歡Leonard Cohen吧?總覺得他們吸引的應該是同樣的一群人,那不願長大的吉普賽男孩,一如這首所表達的一樣。)
I used to think I was some kind of Gypsy boy before I let you take me home.
Now so long, Marianne, it's time that we began to laugh and cry and cry and laugh about it all again.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大人になりましだ。

雖然不願意承認,但自己已經變成大人了。
現代人的青少年時期過長,往往過了25還自稱是青少年,離不開家庭,靠父母打理一切的御宅族也算是此類,更不要提一堆永遠懷抱夢想的飛特族,不斷延長自己進入社會的時間,漸漸成了家庭的累贅。台灣的父母比起其他亞洲國家的父母似乎更嚴重,把孩子當成財產,許多家庭都不許孩子離家外住呢,即便求學、工作也都希望盡量可以留在家中,無怪大家的青少年時期都無限延長了。
然而外貌決定人際交往的第一印象,除非真有特殊謨力,否則過了40歲還要自稱是超少年也是會不好意思的呢。意識到自己變成大人,或許是從體力變差,身材走樣開始的吧,然後漸漸齒搖髮禿,終於變成討人厭的老頭子,身上還有一股消不掉的膩味,這時若還要任性地耍賴、恐怕只會惹人嫌惡呢。在這個過度注重青春的時代,每個人都必須比實際年龄看起來年輕許多才行,所以老化的徵兆出現在外表也就最容易被注意到,真是想賴也賴不掉、想甩也甩不掉,尤其是腰腹部間的贅肉。
老化的象徵,更明顯的地方應該是在傷感易哭吧,少年時倔強的脾氣不見了,因為時光流逝,感覺身上很多部分不見了,於是開始容易落淚,也不知道是被感動、還是哀嘆失落了甚麼。這似乎也是老人的特質,對於一切都變得溫和包容,怎麼樣的東西都好,已經失去火爆的批判能力了,對於作學術研究好像是不好的演化。
那些以為會一直不變的事物,眼睜睜看著它們改變了,卻無力、也無意識去挽留,一回神卻已經是百年身了呢,歲月真是可怕的東西啊。台灣比起日本糟的一點是,兵役制度,強迫把人從學校裡面拉出來,然後丟入社會中,完全不給選擇的機會,一但離開學校,就算再回去,感覺也已經不一樣了。大部分的台灣男生應該都是在兵役時感覺自己真的變成大人了吧?因為這時也跟家庭短暫地完全脫離,一但離開,就真的回不去了。
退伍後,就不得不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也要對家庭境責任了,還真有點害怕呢。但是句子是過去完成式,似乎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了,就這樣變成大人了。書寫是可逆的,而時光是不可逆的。

My Fair Bangkok

與台北街頭一片溫和抗爭的台灣紅運動相對應,泰國卻是發生強力軍事政變,推翻TAKESHI領導的文人政府。隨著活動的加溫,台灣有沒有可能走上同一條道路?不過我們似乎沒有一位夠力的軍事領袖可以登高一忽而奪權成功,應該會繼續下去這樣緩慢而溫和的抗爭吧?但我不知道火紅的熱情可以持續多久,也不確定這場運動要如何收尾,會不會如同善忘電視新聞一般,隨著時間流去而自動消滅了?抑或如同所有小說傳奇的傳統,我們需要一些激情的高潮,以及悲劇英雄的犧牲,像侯文詠的「危險心靈」那樣收尾?
一直以為TAKESHI已經下台了,可能因為小島的資訊不足吧?回到台灣才發現他還在繼續當總理,納悶著難道泰國的民怨就這樣消失了嗎?蘇南鑾外居住的越來越多的遊民們,那些在積極追上西方腳步中被追不上的社會福利制度拋棄的泰皇子民們該何去何從?雖然泰國給人溫和有禮的感覺,然而其實從朱拉龍宮以來的西方觀念、特別是關於個人權益的概念,早已深深植入泰國人民的心中,他們絕對不是會乖乖任資本商剝削的印尼、越南工人,反而比較像是篤信天主教的菲律賓人,絕對不會讓個人的權利睡著、即便他們可能對自己的義務並不清楚(對於泰勞的誤解,應該是台灣發生抗爭事件主因之一吧)。
雖然第一次踏上泰國就看見社會底層的問題,然而幾年來每次去曼谷,都發現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離開首都的外省地方還好,物價基本上低廉、人情味濃厚、也看不到甚麼晃遊者,如同傳統的東方社會一樣,對於一切包容、涵養,不管是怎樣的邊緣人都可以找到位置。2003年時看到泰國電視台製作的專題,討論自從新政府上台以來越來越嚴重的遊民問題,這是短短幾年內發生在首都的劇變:宛如廣東車站外龐大的下崗盲流盤據在王宮門前的廣場,組成份子不只是懷抱夢想由外地前來淘金的人們,也有許多原本居住於都市外環的居民,由於沒有工作機會而失去住所,只好向城內遷移──與玻利維亞等發展中國家的都市外環貧民窟相反,曼谷的貧民窟卻是在市內(雖然對於許多人而言,TANON KAOSAN一帶已經算是都市外圍了,然而這個靠近王宮、附近有法政大學跟博物館等重要文物機關的地區,比起過河的NOBURI、THONBURI等區塊,還可以在旅遊地圖上被標示出來)!對照在機場貴賓室翻閱的商業週刊:反攻歐洲的泰國文化產業,設計等文化產業崛起造就越來越多的新富階級,人均增加,景氣回溫,書面資料上一片欣欣向榮的繁盛。理論與現實的落差,如同台灣近幾年來的情形:所得只是更不平均地分散了,增加的收入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並且有更多下層工人的收入也一起流入了新富階級的手中,創造了更多新貧階級。偏向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化都標誌著越來越個人主義、清教徒式的社會價值正在主導這個佛教國家,每當面對此種問題就開始思索社會主義的美好,如何讓人們如同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的人民們均富,而非走上英美的道路?
過去兩年內積極變化中的曼谷,拖延許久的地鐵通車、新機場即將竣工、多了一家東南亞最大的室內水族館,硬體方面並未有太多變化,過客唯一可以觀察到的軟體是物價飛漲、消費擴張,顯示這個社會無可挽回地向浮華名利靠攏,拉開階級之間的溝渠;於是我開始討厭曼谷,討厭開發過久被西方中老年觀光客充滿的地區,在街頭演出東方名利場。唉,我心愛的泰國,MY FAIR BANGKOK。


FOOTNOTE:
晃遊者,Flaneur,意指無所事是、慵懶的漫游人,在波特萊爾的筆下,是工業異化社會中少數人脫離機械制度的真正的人,金枝演社翻成浮浪貢,於2006夏季上演「浮浪貢開花」,將之解釋為現代都市遊俠。

後記:
突然發現自己電腦中沒有曼谷的照片,更正確地說,應該是沒有泰國的照片,正如同沒有台北市的照片一樣。在自己的家鄉,除非失去的感受格外濃厚,否則我們不會想要拿起相機留下點紀錄──雖然曾經使用畫筆留下記憶中的城市風貌。下次,也許下次,我會帶著相機重新走過泰皇的土地,把那些過去見過、感動過,卻未曾留下影像之物,停駐其時光。只是,照片永遠不如畫筆可以濃縮世界,拍照技術太差,連刺點都難以發現,許是活在影像世界的悲哀吧?

Sunday, September 17, 2006

Mrs Henderson Presents



官方網站

BBC的介紹

IMDB的評論

本片據坊間評論說是茱蒂丹契從影以來的最佳代表作,另一部BBC的作品。
為何人總是要到老以後,才會被人選出一部代表作來?出身莎劇舞台的茱蒂丹契,其實從年輕到老的演出的角色都充滿故事,豐富而且立體,即便只是短短幾分鐘的戲份,也可以看出演員功力之深,「莎翁情史」不就是這樣的作品嗎?我覺得有茱蒂丹契的電影部部都精采,因為她是一位如此優秀的演員,可以讓整部電影活起來。
本片發生在一次大戰之後的倫敦,孀居的韓德生太太試過時下貴夫人們的種種社交遊戲後,厭煩於每天午茶、飯局、打情罵俏,她決定買下間劇院,為自己找點事來作。韓德生太太的獨子逝於一次大戰間,整理他的房間時,韓德生太太發現了裸體女人的圖卡,她想到自己那未婚的兒子,也許這一輩子並未看過裸體的女人,於是決定推出有全裸女體的舞台演出....。
故事劇情並不特別有趣,情節起伏可以猜測,連高潮跟轉戾點都有點俗套,完全在預期之內,不過真實的人生,有時往往比電影更驚人,所以電影比真實人生更平淡,似乎也不足為奇。並不是說這真是一部平淡無聊的電影,應該是說她太像我們認知的MELODRAMA(通俗劇)了,一切的一切都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的及格了,連觀眾的審美趣味都考慮到了,也因此有點過於平凡。說起來本片似乎沒有特出之處,但也許就是這樣簡單的元素組合起來,反而讓我們可以好好體會一下年邁的莎翁演員那適合多變性格的角色魅力吧?這個剛失去丈夫的婦人,在保留著維多利亞時代遺風的時代中,揮灑貴族才能享受的任性,有時如情竇初開的少女,有時又是慈祥溫文的母親,她是社交紅人,名演說家,也只是一個看板上無人認識的贊助人....,茱蒂丹棄再短短一個小時半的電影中,切換在各種角色間,展現出韓德生夫人的各種面貌,以及在多變風情下,永不改變堅毅的貴族靈魂。就是那始終不變的角色真實,深深抓住了觀眾的心吧?
諾曼地地區的天氣一如英國陰暗多變,聖米歇爾仙山
不知道倫敦是否也有如好萊屋般的大型街景可供拍片?抑或電影中20世紀初期的皮卡地理圓環等中遠街景,都是電腦特效的成果?倫敦與巴黎都是一個古老的城市,然而倫敦感覺上卻是與世界接軌,一個變動不居的城市,街景相同,但人物的氣氛卻全然不同了;不像巴黎,似乎總是這樣,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是的,也許巴黎的街景已經不像「未婚妻的漫長等待」中還有一片LES HALLS(中央菜市場),但巴黎的味道卻始終沒有變過,巴黎永遠是巴黎,即便她總是令人失望。日本有人這樣說:「與巴黎相比,倫敦是更接近東京的城市,因為兩地的星巴克數量是差不多的。」這句話說在2004年之前,因為那時巴黎沒有星巴克;而今天,星巴克已經如同癌症細胞一樣,在巴黎美麗的臉龐上瘋狂地蔓延開來了。接近東京,或許是我們容易喜歡倫敦的原因吧,而且倫敦也是使用英語可以溝通的地方,深受英美文化殖民的我們,對於英國的設計也容易傾心,對於英國電影,或說在英國拍攝的電影,似乎好感度也無限上升呢。看看,連伍迪艾倫都忍不住要拍一部MATCH POINT了(但是,如果沒有英國人的那種表面禮貌與私下激情的亂倫特質以及少數人才能能合法擁有槍枝,我想這部片子也可以在大蘋果繼續拍攝,只是那可能就要換一個方法呈現才會好看了)。
似乎扯太遠了,但我想在IMDB上的評論,大致就代表普羅的口味,不必把這部片子想的太好,因為其實她就只有這樣的分數,但絕對值得看看茱蒂丹契,這朵尚未凋零的玫瑰,我們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女演員!
賽納河上的一艘船,巴黎聖母院

Saturday, September 16, 2006

Imagine Me and You


官方網站

IMDB的介紹與評論

一切都從The Turtles的HAPPY TOGETHER的歌聲裡開始,故事已經預示美好結局。(這首歌莫非已經變成同志片的THEME?)
2005年由BBC出資拍攝的IMAGINE ME AND YOU,是一部輕鬆的英國同志喜劇電影,故事講述婚禮前夕,女主角遇到讓自己心儀的女性,一開始她並不確定那是愛,只以為那是種手帕交的情感,直到後來她確定時早已為愛瘋狂、無法停止了。
皮卡地理圓環的愛神
與些起一陣熱潮的斷臂山不同,故事發生在當代熱鬧的倫敦街頭,而不是封閉無所依循的懷明翰小鎮中,所以兩位主角不必經過太多心理掙扎,她們有很多前輩與資訊可以借鏡,一下子就知道該如何處裡彼此的感情,不必讓彼此的家庭受到更大的傷害。許多人批評在這個部分處理地過於輕率,然而,這不過就是一部喜劇罷了,似乎不該要求太多沉重的東西。電影中幾乎各色人種都有,除了黃種人少些外,黑人白人及南歐拉美都佔了相當數量,戀愛的對象也超越性別年齡膚色,PC的讓人覺得有點刻意。
我喜歡英國人對於歷史跟老東西的愛好,美國人的財力則永遠展現在對於未來、新事務的追求上,一張風乾橘皮的老沙發拍賣到400GBP,如果是SATC的凱莉大概寧可去買兩雙鞋子吧?而我永遠也搞不懂,倫敦那樣高的物價跟房價,為何在英國拍的電影,每個家庭都恰好那麼地有品味又富足?總是負擔著我難以想像價格的房屋與傢俱。莫非英國電影也流行走偶像劇風格,總是介紹上流家庭?亦或出身普羅的外來學生,因為沒有機會碰觸真正的當地人生活圈,身處邊緣自然無法想像中心的生活?我似乎只能想像Dirty Pretty Things(美麗壞東西)或是Ae Fond Kiss(法國上映時片名為JUST A KISS,所以我一直以為他的英文片名就是JUST A KISS,原來另有他名,台灣翻成“蘇格蘭之吻”)中的那種生活,難道倫敦人沒有所謂的中下階層嗎?所有的低下階層都被波蘭、印度、巴基斯坦與中國的廉價勞力填補了?
塔橋
我想到某天MSN上遇到正在倫敦讀書朋友,一個很GIRLISH的女生,她跟我說她交女朋友了,讓我大吃一驚。或許這個年代,每個人都比較可以面對自己的情慾了吧,不會繼續用好朋友來欺騙自己,所以都有越來越多的可能性?前幾天去吃飯時,隔桌剛好坐了一對LESBIAN COUPLE,同伴說,她一看到那個婆就知道她是LESBIAN,因為婆總是比一般女生更多了一份矯柔造作的溫柔(大家真厲害,我只能靠非常刻板的TOM BOY才能辨識出LESBIAN)。GIRLISH,也許就是所謂矯柔造作的溫柔吧?因為另一個認識的朋友說,他早就覺得在倫敦的她應該是LESBIAN,因為充滿LESBIAN的氣息,只是不知道為何他以前都是交男朋友?人生就是這樣充滿驚奇,那些大學時代說自己是BI的人,後來似乎都變成GAY了。是我們的時代越來越中性,亦或大家終於有勇氣面對自己最原始真實的慾望?
2005年正當2012倫敦申奧最火熱的時刻
與勇敢追尋、戳破欺騙的婚姻相對,女主角瑞秋父母的關係,是建立在一輩子的互相退讓之間。「我可能一輩子都達不到你母親的要求,所以,如果有一天,出現一個讓她心儀的人士,於是她如離弦之箭搬離開了我,似乎也不能說是她的錯。」生命中總是出現太多、我們覺得自己不配去擁有的人,然而卻又渴冀著她們;然而怎樣的兩人才是匹配的一對?外貌、身家、智識,門當戶對不見得就能獲取幸福,在真實世界,我們也許只需要一個夠好的人就可以了。一步步地共度人生的許多時光,會發現當初考慮太多,幸福是由每一個當下累積成漫長的過去與未來。被她人說我不夠好配不上你,或是對自己說自己不配去擁有的人,都不會是幸福的人。或許,我們都只是活在自己擁有的小世界中,對真實的世界一無所知,任性舉動傷害許多人,但其實只是單純地希望世界更美好。

LISBON STORY


「記憶是我們唯一可以把握的事物....,電影似乎保存了記憶,然而時間久了,我們也會懷疑,是否在膠捲之外,真有那麼一段記憶存在過?」


我是先認識聖母合唱團(Madredeus)的里斯本故事(Ainda)音樂專輯,才認識文‧溫德斯(Wim Wendes)的電影(LISBON STORY)。這張專輯對我的記憶,一直是夏日午後大片落地玻璃穿透的咖啡館,淡淡的煙霧與咖啡香,還有一杯漂著檸檬果肉的飲用水。
容我抄襲某位作家的文字:我去過7越24日大道呢。里斯本民謠法多(FADO)的魅力太誘人,忍不住想親訪這座城市,親炙樂音的感受性。我不是音效師,更不是採風的樂府,只是單純喜歡這種調性的音樂,在城市中流浪的無奈,一種哀愁的預感:尚未發生、但確實在周遭進行中的一種憂傷氛圍。正如巴黎並不等同法國,里斯本也不等於葡萄牙,法多是只能誕生在港口小酒館的音樂,並且還必須是一個夠大的都城,可以吸引許多人前來此地,融合一切、吸收一切、表現一切,對我而言,法多是這樣的音樂。所以我不喜歡主唱德瑞莎(Teresa Salgueiro)後來發行的個人專輯Obrigado(感謝),因為那已經不是我想像中的法多了:命運歌調。現在比較喜端的反而是MA發行的Luz Destino(台灣由玖玖文化代理)以及MISIA的幾張專輯。
電影並不有趣,但音樂充滿感染力。里斯本與今日相較似乎從未變過,永遠依循著同樣緩慢的步調,在快節奏的當代,如同浪頭中的礁巖,是起伏中不變的風景。里斯本的住民,永遠面向著大海,永遠遷移,總是保持著開放性,然而不論他們去了哪裡,里斯本永遠在這裡等待著他們。
在初秋雨後的台北山頭,喝著焦糖蘋果茶,我“聽”文‧溫德斯的電影,懷念失去的青春時光,感嘆美好事物的逐漸消逝。對於里斯本的記憶已經越來越淡了,不久就要完全失去了吧?

Discovery Vietnam

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
上週我們失去了一家好吃又便宜的泰國餐館。因為離開台灣,大約半年沒有去過位於京華城對面的泰和園,上週才又去吃了一次,但裝潢跟服務生都不一樣了,出來的菜色味道也都不同了,已經不再是便宜又大碗而且味道地道的泰國菜了,看來也許只有去新莊化成路或是中壢火車站一帶,才能找回便宜又好吃的泰國餐館了。
偶然發現新光三越樓上有家賣越南菜的餐廳,低調奢華的裝潢,蔥綠配桃紅,金邊與流綴,充滿東方想像的情調,感覺很不像真實的越南,卻又可以勾起想像中的越南,只能說是很成功的裝潢(不像101樓上的泰國餐館,大面牆壁上是畢卡索的名畫格爾霓卡(Guernica),讓人感覺好像回到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中,實在泰國不起來)。為了弔念即將失去的夏天,決定吃點清淡的越南菜,PHO GAI,BO BUM,BI BUM....。看裝潢本以為是偏向法國料理的北越菜色,翻開MENU才發現其實是台灣隨處可見的南越菜色,而且可能是為了迎合台灣人對於東南亞菜色的想像,居然賣許多泰滇口味的食物,比如蝦醬空心菜、雲醬高麗菜等等,這樣要如何發現越南呢?
雖然只有兩個人用餐,卻點了三人套餐,因為兩人套餐的菜色真是很泰國,一點都不越南,三人套餐還勉強可以選擇些比較有越南風味的菜式:芽車快、蔗蝦、蝦醬空心菜、越式椰汁雞佐法國麵包、野蕈魚丸湯,NTD$1140+10%(用餐就可以免費停車兩小時,真是十分便利,不必特地去買2000元的東西)。
蔗蝦、芽車快、生菜與蝦醬空心菜
食物的擺盤還不錯,精緻美觀,不過食材的原味過重,讓我們這種習慣過多香料或是無味食材的都市小孩很不習慣。芽車快的雞絲有非常重的雞味,就像是小時候家裡拜拜的那種白斬土雞一樣,遠遠地就可以問到納骨讓人害怕的肉味,魚丸也有濃厚的豬肉味,蝦醬的調味方式又跟泰國菜不大一樣,鹹而腥,法國麵包本身的香味不錯,椰汁雞也有柔軟,蔗蝦則不夠清甜彈牙。很好奇現在的小孩子會喜歡這種原味很重的料理嗎?我以為只有老一輩才喜歡這種味道,因為那是食物新鮮的證明(抑或只是血沒放乾淨?)。
我想下次要吃越南菜,我應該只會到翠園、翠林或翠新之類的,去點一份PHO吧。河粉類的小吃似乎還是比大菜好吃一些,味道清爽不膩,不會吃完後滿口都是肉味,要用很重的飲料把他壓下去才不會想吐。莫非是吃菜吃久了,所以開始害怕肉味?不過餐餐吃肉的姊姊也覺得肉味很重呢,那應該就不是我的問題了。看來吃裝潢的連鎖店異國料理還是不要輕易嘗試,繼現代啟示錄集團、鬥牛士集團後,發現系列也要列入名單了。
在越南吃的佛改PHO GAI,雞肉河粉
街頭充滿革命激情的雕像
河內有名的洋鬼子街 就在還劍湖旁

BARISTA



由於對星の金貨(スター‧バックス)的失望,我決定改喝コーヒー達人(バリスタ),對於他的印象,只有第一家開在忠孝東路上面的總店以及味道奇怪的豆漿咖啡。好像離開高中時代後就沒有喝過BARISTA的咖啡了,雖然台大側門對面開了一家,但好像幾乎都沒有進去過,大家還是習慣去朱利安諾或是挪威的森林吧?以前喜歡的連鎖咖啡店是COFFEE BEAN & TEA LEAF,因為他家的蛋糕夠大塊,但前兩年無聲無息的倒閉了,現在只能去新加坡或曼谷等地懷念了;後來喜歡LAVAZZA(老咖啡),也是因為蛋糕大塊以及有賣法式鹹派(QUICHE)跟寇克先生(croque monsieur),可惜沒有麥上面打了一顆蛋的寇克女士(croque madame),這可是花神咖啡館(Cafe de Flore)的名菜之一,而且LAVAZZA跟ILLY(伊利咖啡)是歐陸兩大咖啡豆供應商,對於有點小小反美帝後殖民的我來講,很有吸引力。
很久沒有注意過BARISTA的MENU,這才發現,其實她們家賣的不是豆漿(SOY)咖啡,而是米漿(RICE MILK)咖啡,真是奇妙啊,那為何腦中一直都以為是豆漿呢?這是不是就像是大家都記錯了張愛玲那句名言一樣:「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大部分的人都記得是蝨子,可是蝨子是生活在在毛髮的末端,不像蚤子可以四處跳來跳去。這也才發現,原來台灣遲遲沒有引進的CHAI LATTA(我習慣翻成“茶拿鐵”,因為一直覺的是一種充滿印度想像的味道,但是BARISTA的名稱是“印地安拿鐵”),這邊也有賣,而且口味不錯,奶泡很細緻,博得我姊姊的好評。我自己則點了招牌的BARISTA LATTA,是咖啡味道十分濃厚的拿鐵,跟一般奶味重的拿鐵完全不同,相信對於習慣黑咖啡的人來講會十分美味。
BARISTA的咖啡杯蓋也設計的很精巧,他的開口並不像一般咖啡館是用撕開、或是本來就開了一個口要用膠帶封起來,他的咖啡杯蓋上面有一個突出物,只要旋轉它,開口就會出現,反向旋轉則又封起來,真是十分巧妙的設計呢,光是這個杯蓋就應該大大表揚一番,更何況咖啡也不錯喝。BARISTA很快就會取代小巴成為我的心水了,因為LAVAZZA實在太少了呢,連在忠孝ATT鼎泰豐旁那家都收掉了呢,似乎只剩下TWINS對面那家營業到3點的點了吧?真不知道哪裡還有呢。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I Not Stupid Too



襲用語言的音訛,“I Not Stupid Too─小孩不笨2”,展現了高度競爭下新加坡小孩的困境,與第一集的“精華”們相反、這一集是身為“精英”的悲哀(“小孩不笨”第一集開場:英文好的是精英,英文不夠好的,就只能當精華)。因為英文不夠好被批評無法與世界接軌,現在要面對的卻是中文越來越強大必須學好華語的命運,這似乎也是所有華文圈小孩的共同命運吧?不單是語言方面的問題,包含運動競技、BLOG、演講、舞台表演等,小孩不笨2超越原本只對於語言掌握與學校填鴨的討論,推延到更全人教育的面向。要多看好的部分,部要只看到壞的部分,說起來是很容易的,但做起來卻不容易,正如我們都了解身教言教的重要性,卻往往會把自己當成特例,容許不合理的行為存在。沒法子,人大抵就是這樣偷懶矛盾的生物吧?
感覺上新加坡小孩的英文發音離洋涇濱越來越遠了,不過口音的純正性,應該還是存在於階級之間吧?就像“JUST A KISS”(巴基斯坦)或是“ITZNOGOOD”(阿拉伯)中的角色一樣,即便已經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了,但因為生活圈中接觸的人們、發音習慣,底層的人群因為無法接受到比較好的教育,還是襲用一些奇妙的發音。想想現在台灣許多小孩從小就跟家中的MAID用英文對話,感覺上雖然是跟英語世界接軌了,但這些雜揉各地方言的口音,或許會讓小孩的發音更難矯正也不一定?

小孩不笨2官方網站

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06

We Lost....


台灣最南邊的STARBUCKS─墾丁門市


台灣最高的STARBUCKS─清境門市

隨著STARBUCKS大張旗鼓地擴張,似乎難以避免落入ESLITE的後塵,服務品質低落。
也許離開台北後,許多小孩子進去STARBUCKS或ESLITE並不是因為真的喜歡這邊的工作環境、認同那一份文化,而只是因為連鎖店在鄉下地方創造了工作需求而進入的吧?
九月週五晚上,墾丁門市的PARTNER感覺一點都不熱情、完全沒有南國的感覺呢。我以為旺季過了,工作輕鬆,應該會更有精神才是,卻只是懶懶地幫客人點餐,感受不到親切感呢。不過這似乎是必然的吧,許多STARBUCKS的店員也漸漸變成如此了,沒有掌握STARBUCKS SKILL的感覺。
而在清境門市的遭遇,更讓人覺得不舒服。因為拿到的LATTE沒有咖啡香味,很自然地要求夥伴幫我重做一杯,夥伴卻打開杯子看了半天,確定我只喝了幾口,才願意幫我重做。如此的舉動真是讓人很不舒服,而且重做出來的一樣難喝,我簡直以為我是在喝牛奶了。難道因為海拔的關係,沒有辦法壓出很香的咖啡嗎?如果是這樣,就不該賣咖啡啊。不過我想大概是技巧的關係,因為操練的人員很明顯地不清楚流程,還要旁邊另一個PARTNER告訴他怎樣調,SHOT沒有在極短的時間混合,而是放了一陣子。員工訓練會不會太不足了一點?更不舒服的是,因為想要買一張SUMMER FUN的紀念套卡,但自己只要一張,為了跟姊姊討論,想跟櫃檯借來看一下。那位打開我咖啡杯看了半天的夥伴,劈頭第一句畫就是:「你要拿去拍照嗎?」真是太過分了,怎麼可以懷疑客人呢?身為使用第一代蝴蝶卡的熟客、不,該說是從沒有熟客券以及本日熟客券就開始再STARBUCKS消磨時光的我來講,對於店內禁止攝影這件事是相當清楚的,沒想到卻遭到夥伴的懷疑,真是太令人傷心了。
STARBUCKS已經變了,那美好的事物,我們已經失去,似乎也無法享受跟浪費了。

Citizen Dog (Mah Na korn)




2006年台北電影節參展作品─大狗民

中文翻譯很明顯是對“大國民”的戲擬,故事以發生在曼谷的小人物生活為主,在大都會中甚麼樣的人都有,你可能遇到各種奇妙的人物。本以為是類似內地那些流浪民謠、那種“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之類的,或是再泰國境內搭長程巴士時常放的那種思鄉MV“GIN KAO KHON DIAW(一個人吃飯)”描寫在社會底層辛苦工作的血淚故事,直到電影開場才發現這是一部充滿魔幻色彩的喜劇電影,根本不是想像中那樣。
整部電影的用色十分大膽華麗,總是在現代風格中加入懷舊的色彩,非常時尚,良好地將東西融為一爐,讓電影的非寫實基調更突顯。曼谷,不愧是意欲取代東京的時尚之都,從電影美術設計就可以感覺出來,與低調奢華豐相較,這是完全地外顯、而且是將來自底層的色彩轉化為前衛符碼。如畫般大膽用色的農村景象,刻意放慢速度對比城鄉節奏感,快慢節奏的快剪,這是一部多媒體實驗性很重的電影,但卻不會如同“無極”之類的電影讓人覺得好像在看電動玩具放到大螢幕上,比較像是“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那種感覺,用色卻更大膽,不試圖以擬真的寫實性來說服觀眾、相反地是竭盡可能地誇張,好讓觀眾感覺到他的寫意性。
這是一部寓言的電影,從電影開場,主角POD決定離開鄉村前往曼谷打拼,祖母對他的勸戒就可看出來:「你如果搬到城市去,待久了,我怕你會長出尾巴呢。」尾巴,是在電影中反覆出現的“譬喻”,從與土地自然合一的人民變為被社會馴養的狗民。失去夢想,回歸現實,隨波逐流,就會長出尾巴(在電影片尾,主角成了全城市中唯一沒有尾巴的名人,連好友都要特地來摸摸他的屁股好感受一下沒有尾巴的感覺)。然而長出尾巴究竟是好事壞事?人一定要有夢想才能抓住幸福嗎?會不會以為來自天啟的神書,不過只是一本義大利文的同志小說?「不可試探你的主」,也許安安靜靜地、部要想太多的生存下去,把握每一刻的當下,就是最好的幸福了吧?
曼谷總是令人懷念,只是電影中的曼谷與記憶中的曼谷如此地間違,幾乎要以為是在另一個城市拍攝的呢。太乾淨、人太少、顏色太炫麗,這都不是我認識的俗民曼谷,真不知道哪500B又漂亮的房間究竟是在哪裡租到的?就連本地人不喜歡住宿的拷散路一帶,一個月的房租都要2000-4000B呢!

タッチ

拖了好久,終於把安達充作品改編的「鄰家女孩」看完了。(之前跟朋友借片子,結果居然借到美國YA電影"The Girl Next Door",中文也是翻成“鄰家女孩”)
長澤雅美果然是療癒系的女孩,很像從漫畫中走出來的一樣,超喜歡。出演雙胞胎達也、和也的兩兄弟,齊藤慶太、祐太,真的是很年輕,纖瘦的身體完全是高中生的年紀。不像看一些日劇,老是找來超齡的傑尼斯偶像演高中生,一點味道都沒有。
好幾十本的漫畫濃縮成兩小時的電影,果然是很考驗改編的功力,安達充漫畫中大量留白、無對話,靠畫面來講故事的手法,應該是很適合拿來直接拍成電影的,不過為了時間長度以及劇情完整,叨叨絮絮的對話似乎是免不了的,雖然原作的許多笑點都不見了,但其實是部OK的作品。其中許多突兀的節奏,也許能夠解釋成是高中生的清澀吧,那樣清純而無欲的初吻,在影幕上已經很少見了呢。(掀起純愛風潮的"いま,会いにゆきます"中,兩人接吻完後,就是做愛了呢,一點都不能說是無欲的。)
裡面比較引起注意我的角色是,福士誠治役的新田,感覺上就是很有高中野球隊的感覺,很清新,他的五官、皮膚也比雙胞胎兄弟好多了。不過之所以會讓我那麼注意他,是因為他實在太像我的朋友了,不管是左眼下那顆痣、或是由臉上那兩小粒雀斑,以及不整齊的虎牙(日本的偶像就是一定要有虎牙)。除了身高不同,我幾乎要以為他們是同一個人了。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お土産

印象中好像過了中學時代就沒有去過廬山了,家人們則是在921之後沒有進入過南投山區,趁著這次到清境遊玩,也順便訂了廬山泡湯的飯店,個人露天風呂,十分舒服呢。雖然飯店假日沒有折扣,但C/P值卻比清境上面的民宿高。許是長久從事觀光生意吧,這些老闆們都比較圓融、客氣,服務相當周到,早餐不但豐富而且用餐時間自由,不像清境上面的有些民宿,還規定客人要按照一定的時刻用餐、一輪一輪地,因為工作人員無法消化所有人同時用餐....。

不可免俗地,到了廬山,一定是在吊橋上拍照、泡溫泉,然後就是買名產了。記憶中以前廬山這邊的名產不是長這個樣子的,或許是年代轉變,越來越多會行銷包裝的人幫忙企劃,所以才會變得如此精緻吧?充滿濃濃的和風(可惜包裝都還是用塑膠盒或塑膠袋,只有少數有用竹片紙盒或紙袋),讓人看了都捨不得吃呢。上面兩張照片是在全家旁的小攤買的,櫻花餅跟櫻草餅,正中綠綠的部分是麻薯。雖然江戶人認為宇治金時般的配色是很俗不可耐地醜陋,但說實話,個人覺得紅綠相佐的顏色還滿有日本風的,口感也很淡雅,比起和果子清爽多了,很適合一邊喝茶、一邊享用。一個30元,還不到100日圓呢,比起仙貝之類划算多了。

這個聽說是廬山的名物,但是名稱忘了,是在全家對面,一過吊橋的地方買的。漂亮的粉紅色是櫻花口味,高雅的紫色(笑)山藥口味(還是芋頭?我真的忘了),另外還有好多種口味。千層的油酥從中間剖開十字,讓裡面的餡料顏色外露。口味是很台灣傳統糕點的味道,相當油膩的香氣,很容易就讓人產生飽足感,一個人大概吃一個就差不多了。價格是7個100元,相當實惠。


超可愛的小米麻薯,有大有小,照片中是一口剛剛好的小麻薯,大的麻署大概是他的四倍大吧。一共有10種口味,不同顏色的麻薯皮裹上內餡後,再滾上不同口味的糖粉,真的是十分可愛精緻呢。另外還有提供精美的竹片盒包裝,很適合當禮物,一份才100元,也有賣90元或80元的店家。雖說是一口一個剛剛好,但為了怕噎到,還是習慣分成兩三口吃。不甜不膩,不過熱量應該還是滿高的吧?這是我覺得最值得帶的手信。

Monday, September 11, 2006

disappointment - Ching Jing 2

我的 清境 普羅旺斯 玫瑰莊園 食記

其實,一坐下來我就後悔了,因為菜單翻開,發現裡面的套餐配菜並非法式,且用字也不是法式簡餐的習慣。比如前菜不是使用appetizer這個字,而且居然是沙拉!
在法國,沙拉通常是作為主菜後小菜或點心使用,藉由清爽的油醋洗去口中油膩的氣味。所以有這樣的玩笑說法:只要看見吃沙拉當前菜的人,大部分都是美國來的,由麵包、湯、沙拉開場的組合,非常地美式。濃湯除了冬天,是很少出現在法國的餐桌上的,因為醬汁與餐桌酒就已經提供足夠的水分了。醬汁是法式料理的精華,法餐的麵包都是無限量供應,好讓客人可以用麵包把餐盤上的醬汁全部吸收吃下肚去。魔棒麵包的配方、做法跟價格也經過規定,不依照標準做法採用一訂比例的麵粉調製的麵包,只能稱為PAIN,不能叫做BAGATTE,雖然PAIN的價格比起公訂售價的BAGATTE貴上許多,但與起司、紅酒並列法國三大名物的魔棒麵包,依然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
雖然有點擔心,但看在整體環境還算不錯,我們幻想也許會有與硬體相對應的服務品質,於是還是點了四份套餐,分別是:番茄牛肉義大利麵、普羅旺斯燉牛肉佐黑橄欖醬、奶油白酒海鮮佐竹筍飯,以及,菲力牛排佐義式番茄洋芋。並不是我們不喜歡吃法餐,而是餐廳的菜色都是走義大利路線,真不知道這家民宿為何不改名叫做拿布勒斯、維若納或是托斯卡尼?而且還要在店門口標榜是法式餐點?



點完餐後,服務生並沒有依照每個人餐點開始排放餐具,每個人的右手邊都只放了:圓形湯匙、叉子、肉排刀。該不會要我們用這三樣餐具吃完全套吧?心中這樣疑惑著──而事實也證明的確是如此,因為吃完沙拉後我把用過的刀叉放在盤子上,卻被服務生納下來放在桌上、逕自把空盤收走了,並沒有替我們更換餐具。即使是像芳鄰餐廳(SKYLARK)這樣便宜的西餐店,至少也會依照不同的食物更換餐具呢!就連紅豆食府這種中餐店,也會準備吃魚跟龍蝦專用的刀叉呢!更何況這是一家標榜法式餐點,而且還比一般的簡餐店貴上幾成的餐廳呢!難道沒有考慮到食物的味道會混合的問題嗎?雖然看到食物後就該明白,這樣的疑慮很明顯是多心了。只是當下,我還是心中充滿疑惑。

首先上來的是麵包,一人兩片,切成薄片、烤成微焦,長得像法國魔棒的麵包,佐上一份羅勒醬。聽說麵包是自己手工製作的,感覺像是放在冷凍庫裡好幾天才拿出來的,完全沒有法國麵包本身應該有香味,所以只能說是“長得像”日式改良的法國麵包。但這樣說來對日本人真不公平、因為日本麵包店的法國麵包,可是標榜完全跟法國使用同樣的原料、手法所製作出來的呢。也許該稱為“經過日式麵包薰陶的台灣人學作麵包想像中的法國魔棒”吧?實在很想建議老闆可以去家樂福買法國麵包,因為那是家樂福裡面唯一一種好吃的、而且味道比較接近法國原味、又便宜的麵包。烤得硬硬的薄片麵包實在無法留下來沾醬吃,而且一人只有兩片不可REFILL,於是我們乖乖地塗上隨麵包附的羅勒醬。羅勒醬,就是我們通稱的青醬,用羅勒跟松子打成的,不過,她們家的松子實在有夠大顆粒,莫非是為了讓客人吃到原味,所以捨不得用果汁機打太碎?感覺羅勒跟松子式分開的,並未很好的融於一體,實在很可惜。我一直以為醬就是應該打的很細,這樣才好拿來當塗醬,不過這家餐廳似乎都不是這樣的做法,因為後來我媽咪吃到的普羅旺斯牛肉佐黑橄欖醬也是一粒粒很粗的顆粒。


接下來是南瓜濃湯,用裝冷湯的平盤裝上來,基本上南瓜濃湯算是不容易失敗的作品,而且營養成分又高,不過沒有啥南瓜味道,喝起來又太稀了,是不像南瓜湯的南瓜湯,除了他的金黃色。在開放式廚房,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廚房,因為是在餐廳中間圍起一塊區域,用簡單的廚具作料理,所以似乎無法做很多複雜的手續,只能簡單的加熱?──不過也有可能裡面還有一間設備完整的廚房,因為開放除放那樣的高度基本上是很難讓廚師好好料理食物的──嗯,也許濃湯前一天就作好了?因為加水加熱所以變稀了?


沙拉是凱薩醬,很平常的味道。只是烤培根太大條,完全沒有法子跟這麼小一盤的菜拌合在一起,所以你只能選擇把生菜、麵包塊、培根條三者分開吃,不過那樣吃起來很奇怪。沙拉盤太小,配料的比例不對、烤培根沒有切成碎末,而且擺盤技巧不好,連沙拉這種端出來就可以的東西也讓人失望。


這是全店最貴的主菜,菲力。看到這張照片讓我佩服我的數位相機,居然可以把實物拍的如此美麗。盤子大概是整到菜裡面可以讓人讚美的了,方形波浪的白色磁盤滿好看的。菜一端上來,我跟我姊姊就快昏倒了,因為整個盤子都是油,而且很是煎肉排的奶油、因為鍋子的緣故變成了醜醜的咖啡色,這些油佈滿整個盤面,把旁邊的配菜焦糖洋蔥、義式番茄跟洋芋都一起“調味”了。肉本身乾而無味,肉汁並沒有被鎖在肉裡,大概流到外面跟奶油混在一起了吧,所以料理者才會把他一起倒進盤子裡。讓我不禁懷疑起,當天替我們作料理的人,是否有廚師執照?莫非不但是工讀生,還是那種沒有受過訓練的工讀生?因為連美食街的店家也不敢把這樣的一份餐點端給客人吧?更何況是西式料理餐廳?但如果只是一個小小的工讀生,也許他勤儉的個性、或是因為他對於料理的無知,或許就會讓他做出這樣的決定....。姊姊看了一會說,她覺得這道主菜只有一半的價值,但我卻覺得,基本上這樣的餐點,連半價都不值,因為他根本就是失敗的作品!至於旁邊的配菜,並不是用上馬茲拉起司就可以冠上“義式”的頭銜,而且也不應該只使用一種乳酪去做烤的動作。通常用作番茄沙拉冷盤的馬茲拉起司被烤到發泡溶解,變成很醜的膿泡攤在番茄跟洋芋上面,而且洋芋還四散亂滑,充滿了煎肉奶油的味道。簡而言之,一場惡夢,這道菜真是一場惡夢。本以為這應該是最可怕的惡夢了,但更可怕的惡夢卻在最後登場了。


台灣人最習慣的義大利麵料理,份量跟做法都還可以,算是唯一正常的作品了,也是最便宜的399套餐主菜,也許是太多人點了,所以做的特別好吧? 不過始終不懂的是,為何有很大塊的茄子在裡面當配菜?莫非這是茄子的季節?感覺真是滿奇妙的。

普羅旺斯燉牛肉,兩片麵包泡在湯裡,真讓人不知道要如何跟旁邊的黑橄欖醬搭起來吃?一樣式粗顆粒的黑橄欖醬,不過塗在濕濕的麵包上,真的是很難拿。基本上除了名稱,我感覺不出這道菜跟清燉牛肉有啥分別,不知道為何要叫普羅旺斯燉牛肉?裡面連一點點的香草都沒有,更別提滿滿的普羅旺斯綜合香料了,完全沒有香料味道的普羅旺斯燉牛肉,不如直接叫清燉牛肉算了!可是這樣要賣550大概就沒有人會想掏錢出來吧?因為實在太沒有特色了


這道主菜上來時,我們所有人都獃住了,因為我記得這道主菜的名字應該是奶油白酒海鮮佐竹筍飯,為何看來卻是完完全全的紅醬?而且是一團很紅很水又很亂的紅醬亂佈整個盤子,讓人看了先沒胃口。似乎現做的擺盤都很糟糕,似乎是直接把鍋子扣上來,莫非是專作炒飯的中華廚師?但是最少那種炒飯還會圓圓很飽滿的一團....。紅醬,很鹹,酒味很重,根本沒有燒乾,而且煮太久了,連海鮮都變苦了,最糟糕的一點是,海鮮非常的不新鮮!我可以體會在山上不容易取得海鮮,所以一盤要賣650,但是請最少給我們一盤新鮮的食物,而不是用很重的味道想要壓住食材本身的味道,卻又很失敗地被客人嚐出來東西根本是快壞的!作為一家餐廳,難道連讓客人吃到新鮮美味食物的倫理都沒有嗎?敢賣到這樣的價格,就必須要承擔食品損壞的風險,而不是把不新鮮的淡菜明蝦、煎烤失敗的牛排全都搬上桌叫客人照吃買單!

旁邊的竹筍飯,點餐時服務生提醒我是法式做法會比較硬,問我是否可以接受?想像中應該是跟PAELLA一樣的做法:把長米煮到乾而吸飽了湯汁的美味。但是上來的卻是跟竹筒飯一樣吸滿豬油跟醬油味的圓糯米,根本就是油飯啊,實在看不出來哪裡跟法式扯上關係了,不過真的很硬就是,這點上服務生沒有說錯。本來心情不好的姊姊,看到我的主菜後,心情就好多了,因為最少他的食物還是可以吃的,雖然比自己在家裡做的還要醜、平庸,但最少還可以入口。而我的主菜,卻是惡夢中的惡夢,連販賣的價值都沒有。

甜點是上面灑了巧克力彩色米的巧克力戚風蛋糕,滿乾的,如果不是附餐的話,屬於10塊也不會去買那種等級。 飲料可以選咖啡、紅茶、綠茶、奶茶跟果汁。選花草茶的話要補原價8折,比如一壺150,就要再補120元,依照套餐的售價,個人覺得這樣的要求是太過分了,因為台北現在大部分的餐廳都可以任選飲料了,而且套餐的價格更便宜、還可以刷卡。在外面用餐應該就是想要吃到當地的名物吧?既然普羅旺斯玫瑰花園是以玫瑰花聞名,實在應該盡量給客人享用自己的特色自信飲料才對啊,怎麼反而是一堆平常的東西呢?

結論就是,這是一家大地雷餐廳,撇開價格不談,東西實在太糟糕了,更何況還那麼貴。請大家小心。

disappointment - Ching Jing 1


這次放假去去了全台灣最貴的民宿聚集的清境。被姊姊嘲笑:「原來你台灣那麼多地方沒去過,我是因為台灣好多地方都去了三、四次,實在太無聊了才會出國,你都沒有玩遍台灣,就一直出國啊?」所以這次特地去拜訪一下,由於許多科技新貴提早退休、實現自己田園夢所發展起來的南投山區。爸爸說:「整個清境由於是個人開發的,缺乏一套完整的規劃,政府沒有統一開發,所以並沒有一條完整的動線把整個山頭串連起來,讓遊客可以好好玩賞整個清境。」但我看整的山頭的店家不是7-11就是STARBUCKS,就連美食街的發票打的都是統一集團,整個清境早就已經“統一開發”啦。這邊可以做的休閒運動不多、夜間更是缺乏活動,民宿業者規劃的活動也都是簡單不費力的,沒有法子打發整個夜晚,讓人覺得C/P值很低,感覺花了大錢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品質,這邊的民宿住兩、三晚就可以出國去玩一趟了,每晚的房價起跳都是4000、正常價格是6500、跟許多四五星級飯店的收費是一樣的,但卻沒有相對應的服務品質,感覺是只能做一次生意、難以有回頭客的市場,真不知道這樣下去,清境可以撐多久?

這次尤其讓我們失望的,是被視為清境指標、在各大介紹清境的書籍被列為封面的「普羅旺斯玫瑰花園」。都鐸式建築配上黃色牆面,充滿南歐風情,外觀100分,硬體設施雖好,但軟體卻大大不及格。因為住宿是未抵清境前就已訂好了,所以我們並未落腳於此,但聽說許多客人都是專程前來此地住宿,由門口的MERCEDES、LEXUS可以看出來住宿者的消費能力與生活水平都是可期,為了滿足這群嬌客,服務應該也是不差的吧?深受外觀吸引,加上招牌上「法式料理」字樣,以及模糊中報導的印象,讓我們決定在離開清境前在此享用一頓午餐。MENU的價格從399起到880,另加10%服務費,包含麵包、湯、沙拉、主餐、甜點與飲料,價格其實並不算貴,但是否物有所值? 我們試過後的感覺是,價超所值,而且超過太多了,不單是食物本身料理的不及格──根本比美食街工讀生的等級還不如!──而且整個服務沒有辦法趕上他應有個水準,很明顯地工作人員並未受過良好的餐桌訓練,連刀叉擺盤等的基本禮儀都沒有。

(不知為何,一篇文章好像只能放兩張照片,所以食物的部分只好PO在下篇文章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