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02, 2007

豫劇 程嬰救孤

跟朋友享受了一個愉快的夜晚,帶給我們歡樂的並不是優美動人的表演,而是誇張樣版的表演。
河南省豫劇團的 《程嬰救孤》改編自中國第一個被翻譯成外文的元雜劇《趙氏孤兒》,故事主線鎖定在程嬰一人身上,描述他忍辱撫孤十六年的辛酸。劇本獲獎無數、製作也被評為該年度觀眾最喜歡的第一名,不過上下半場的反差很大,上半場很托沓,下半場則精采多了,非常地灑狗血。
故事的轉折很突兀,比如孤兒突然跑出來說,你們打錯人了。我就是趙氏孤兒;身是大白之際鬼魂出現,居然用一句:「他說的都是實話,相信他吧」就解決了腳色內心的衝突;公主與孤兒互不認識,先激情擁抱兩三次,然後才互相問好....,族繁不及備載的笑點,讓場內許多觀眾笑開懷。整部戲感覺簡直是樣版戲換了一個劇本跟劇種還魂了,幫腔、民族舞蹈、群戲、舞戲、悲腔,都是媚俗地抓住大眾口味的方法,在這個越來越講求深化跟精緻的時代搬出這樣簡單、直接的劇本,應該不是編劇最初希望的,但卻創造了後現代的錯置氛圍。
我不大了解豫劇的審美,朋友覺得接近京劇,我卻覺得除了說白外,更像是歌子戲,俗夠有力。不論是身段、唱腔、編曲,唸白跟歌詞,都沒有京劇的精緻跟準確,更接近歌子戲的原始粗猛活力,很隨便。我不像朋友崑亂不擋,只雅好崑曲,所以始終無法進入角色的內心,就算程嬰唱的激昂悲憤,身後的老太都開始擰鼻涕了,我還是晃神狀況外,完全無法感動,倒是因為太媚俗而激動,十分享受廉價的情感。
我想魏明倫的《中國公主杜蘭朵》搭上台灣的豫劇皇后王海玲,一定好看的多吧!以前我總認為大陸有好的演員,台灣只有好的觀眾,但漸漸地發現,台灣也有許多演員比起現在大陸的一及演員優秀呢,王海玲就是這樣優秀的表演藝術工作者!

依照編劇習慣應該要中場休息時卻沒有中場休息,正覺奇怪時,看見程嬰緩緩在紛飛大雪中穿越舞台,恍然了解編劇的目的,是為了中場可以打掃,所以一定要讓雪景在中場之前出現。朋友說雪景好美(值得了),我卻覺得為了場面調度弄段節奏,有點浪費。

難得看到曾老師沒有睡著,很認真地看完上半場,不過下半場精采的時候,就開始頻頻點頭,這證明一件事,就是音樂要好聽、表演要精采,才會讓人舒服地想睡覺,太難看的戲反而讓人睡不著呢。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我也覺得這齣戲很俗ㄚ,我想這是地方戲的特色,為了達到親民的效果,把平常說的話直接搬上舞台了,譬如:好樣的...之類的話,聽到真是嚇了一跳!之所以說它有點像京劇,是因為唱的詞我都聽得懂,想它應該是跟之前看的京劇所改良的方向差不多,並不是說它們真的很像啦,畢竟我對這兩種戲的了解都不多,只是純粹就觀看的感覺而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