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7, 2007

before sunrise & before sunset

"I'm 29 years old now, and go 30 next month."
電影the last kiss的第一句台詞,也是我現在可以說的話。
最近很神奇地,身邊幾個朋友跟我提到這部電影,而自己也在偶然機會下,又看了一次這部電影。
以前我不相信電影是有靈光(AURA)的,因為它從來不是在場的,只是一份又一份機器時代的複製品。朋友跟我說,很多大師的電影,一看再看,永遠都有新東西出現,所以他覺得電影也是充滿靈光的。以前的我很少一看在看同一個東西,因為要去認識的東西還太多、杖著自己記性好,東西都是看一次就丟本,但隨著年紀的增加,開始會把些東西翻出來一看再看。這是老化的特質吧?因為已經定型了,所以只能接受對自己味道的東西,就很懶惰去閱讀新的事物了。
主角活了近30年,他覺得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沒有想像的可能,他只是活了30年就感覺生活如此無味,而女主角的父母則是30年的婚姻關係,又是怎樣經歷過來的。一樣是30年,年輕時因為等於經過生命的全部所以覺得漫長,然而到年老實,他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微不足道,當我們18歲時,怎能想像自己20歲,真活過了20歲又以為自己25歲就會死去,如同傳奇一般,但最後卻平平靜靜地就要邁入30大關了。
正像女主角的母親安娜,她渴望戲劇般的激情,因為她的老公永遠都是理性、冷靜、溫吞的樣子,似乎永遠沒有激情可言,所以她在女兒跟男友的關係中,彷彿看見羅曼使小說的影子。電影開場,明明男主角心智動搖、害怕有小孩跟家庭,然而安納缺在她眼中讀出了:我非珍娜不可!的熱情訊息;又或著結尾,當安娜認清自己的老公永遠不可能有脫序演出而乖乖回家後,女兒珍娜卻突然回家了,雖然安哪苦口婆心地勸說人生不可能靜如人意時,她雀對於兩人最後飛車相追的畫面感到傾心,因為那樣的激情正是她所渴求卻永遠沒有得到過的。雖然看在習慣好萊塢誇張編劇的觀眾來講,不過是很平常的安排罷了(居然沒有讓珍娜彩空樓梯摔下來流產?),然而那樣真實生活才可能出現的小激情之不可得,不也更突顯了安娜的悲哀?年輕時我們以為自己是傳奇的,年老了我們才發現自己在平庸也不過了,於是我們渴望不凡,卻在也不可能了。說穿了,這一切的感受,不過是自我加諸上去的罷了。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我們都有軟弱的部分,與身邊不同的人際交往,有時我們是MIKE,有時是JANE,有時是ANNA,有時又是KIM,我在電影中的每一個人物身上都發現了自己的影子,我想這是我為何這麼愛這部電影的緣故吧。我不會討厭裡面任何一個角色,但也不會特別喜歡任何一個角色,但她們全部合在一起真是太棒了,整部電影都太棒了。
最近在讀before sunrise & before sunset的劇本。我在想,會喜歡這兩部電影的人,應該也會喜歡the last kiss吧?因為我們應該都剛好走到三十世代了,而ETHAN HAWKE、JULIE DELPY也陪著我們從23歲到33歲。23歲的我們的確是個傳奇,可以因為偶然的相遇再陌生的城鎮下車,兩人漫無目的的遊蕩一夜,甚至在草地上做愛"EVEN TWICE",那時的一切如此美好,未來似乎有無限的可能,我們學習、然後變成一個強壯的人,如同賣花的吉普賽女人的預言。真實的生活尚未壓到我們身上,還不懂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不知道人是會有無奈乏力、熱情消磨殆盡的時刻,更不知道眼淚的份量,憂鬱會在每個時刻侵吞著你的靈魂。
如果沒有回顧,就不會有感傷,如果不是命運捉弄,總是錯過,就不會有遺憾,因為遺憾而美、因為缺落而傳奇,如果幸福快樂,那麼人們就不懂得珍惜。事不奇則不傳,人們想看的是不幸家庭的各自不幸、而不是幸福家庭的一個模樣。電影中總有太多的巧合,然而生活中充滿更多錯過,讓人感慨造化弄人,我們落淚不是為兩人在93街口的熟食店錯過而可惜,而是因為我們投射自己過去的經歷,其實我們都知道除非是打賭遊戲不然沒人會在婚禮上面說:不!然而時間改造一切,回憶讓如此美好,讓我們相信如果真的可以回到那一天,我們一定會做麼些事、去眼前這改變一切。就是因為眼前現實讓我們不滿,我們才渴望從回憶中去尋求答案。
你覺得會有第三集嗎?你會想知道又過十年後的ETHAN HAWKE跟JULIE DELPY究竟有沒有在一起,她們之間又如何了嗎?說實話我一點都不期待,因為結局往往是可預期的(不管如何都是悲劇:要嘛是兩人痛苦地分手、不嘛就是快樂地變成平庸二人組),我寧可保持無知,持著開放的狀態,反而更能設想兩人關係的變化。
The last kiss,在某種意義上,為我填補了before sunrise到before sunset之間的空白,對我而言,她們是同樣主題的電影,我喜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