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06, 2008

GAO'S PLAYS

《冥城》
上下兩闕。莊周戲妻→陰妻告官→洗腸。
傳統戲曲挪用。演員的三重性實驗:演員具清楚的思維、完美地控制自己的身體以表達角色,同時又在遠方看著自己。(梅蘭芳:我(1,自我)看著作為演員梅蘭芳(2,行當,中性演員)的我是如何完美地演出虞姬(3,角色)。)
儀式:儺、巫、面具、扮演....等。假定性。須由京崑演員演出,有歌隊(女人)。演員須有充分劇場意識才可能與觀眾交流。
JEAN GENET也充滿儀式性。Grotowski則是把戲劇整個成為儀式。PETER BROOK的Mahabharat。

《野人》
多聲部現代史詩劇。三章,生態學者貫穿全劇,小孩作夢以終。
取材民歌、儺儀、面具,將驅旱魃、婚嫁等納入劇中。主題多線紛呈(多聲部、非線性、去中心)。
充分運用演員唱、唸、作、打的表演能力:不試圖營造幻象,點明是作戲,運用假定性調度觀眾想像力。
傳統便是充滿寶藏的森林,戲劇要從中發現生命力,不應該跟其他媒體競爭,要作只有喜劇能做到的事。

《夜遊神》
兩幕。探索人的原型。語言實驗:你我它的人稱代換。自我─思想─語言的分話與結合。
希望、思想等抽象概念具現於舞台上。人只是一個詞,生死都不過是過程。

《八月雪》
三幕劇,以禪門為主,一二幕為六祖故事,第三幕為群戲,引用公案,表現人間世的真實混亂。
音樂:高腔、滾唱,具音樂性且可表意。
男-空/女-不淨。作家/先知。重語言、情節,敘事性,傳意。宇宙:存而不論。雪:現象、表徵。
利用禪宗反中國傳統文化,連禪宗本身都要反(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演出版:最初構想:結合打擊樂的話劇、道白重→音樂為主,大量語言,運用戲曲程式創新。演員均為京劇演員與雜耍演員,交響樂團伴奏。

《週末四重奏》
四幕劇。語言成分重,但亦可以視為無意義。ALBEE,"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IONESCO,"The Bald Soprano"。
男女老少,不同性別、年紀、階級皆無法溝通,人只活在自己的想像中,玩弄語言的結果是一無所有,最後又退回自己的世界。
角色可互換/跳脫/再扮演,空的舞台,語言歧義。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自我─它者─他人的三重性:你我他人稱代換的語言。
活潑、多樣、歧義。象徵多於真實。

《山海經傳》
三幕劇。說唱藝人貫穿全場,採用面具扮演。BRECHT'S 說書人。
考證嚴,作傳:復活遠古中國楚地傳說以對抗儒教史觀。神─(Greek mythology)超人的世界:有七情六慾的位格天。
演出中需要用到許多傳統雜技,如變臉、吹臉、搽臉、肚皮舞等。

《車站》
不分場不分幕,荒謬劇。
行動的重要性,重要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必須要採取行動。(Beckett+BRECHT)
沉默的人:不從眾,孤獨的行動者→知識份子。

《絕對信號》
1982年北京人藝林兆華導演,中國小劇場運動之先鋒(類似台灣的《荷珠新配》)。
心理劇,意識流,空的舞台,運用燈光變化使想像/回憶/真實三者交錯。
獨白採散文詩:凡胸中情不可說,則藉詞曲以詠之。
早期作品故事性強,注重心理合邏輯性。人物變性的顯像。非程式化。強烈而不失真。
三重性/中性的表演:既不是自己,也沒有融入角色,純然的中介。陌生化效果:KNOW THYKSELF。

《生死界》
高:為中國戲劇在現代戲劇中旬出一條路來。
女人的原型。表演的三重性,強調當眾扮演。
女人獨白/男女對話之不可能→與他人溝通之不可能,永遠沒有回應。不依靠語言:和尚拈花微笑。

《叩問死亡》
兩幕劇。人的原型(僅單一性別,免除性歧視論戰)。
失語→無語:不單無法與她人溝通,連與自我和解亦不可能,唯一可把握的只有每一刻當下構成的過程。I think/move/speak/.... Therefore I am.。注重當下:禪。
戲劇所表演的就是過程。(Peter Brook,"Empty Space")
世界本無知:皆由人心而起。不興涅盤樂,不離人間苦:神智清醒的自我了解。
FARCE鬧劇:高下夾雜,生死交融,非悲非苦→生命的真實。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