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1, 2009

五四運動與台灣新劇

台灣新劇演出之始,現認為是1911年日本新演劇派之祖川上音二郎於台北朝日座演出,後劇院老闆高松豐次郎延請川上弟子高野氏進行訓練、招收台灣演員組成台灣同仁社改良正劇團,徐亞湘指出此劇團迄1919年仍有演出(〈台灣正劇好況〉,《台灣日日新報》,1919.7.25),並非如呂訴上所言不久即告解散。演出無腳本,採幕表制,沿用日本歌舞伎器樂伴奏。相當類似中國之改良文明戲,與後來所稱新劇不同。

中山侑的〈新劇と青年劇〉《青年演劇運動》指出,之所以稱為新劇,是因為形式與內容都不同於日領前即存在的台灣戲劇,故而名之,內容多是現代人的風土民情,舞台布景與演技都偏向寫實派。(昭和18年: 166-67)

台灣的中國的文明戲演出,則遲到1921年6月10日起上海民興社受邀來台演出兩個月才正是進入台灣。學界普遍認為,此時期中國文明戲已是強弩之末,兼知考證演出劇目,可知演出內容龐雜,非單為改良新戲。
邱坤良指出,台灣改良戲受中國文明戲影響,而中國當代話劇之始,則深受日本新派戲劇影響(邱1992: 305),中國東京留學生李叔同、曾孝谷、歐陽予倩等組成春柳社1907於東京演出《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是為濫觴,後來留日學生王鐘聲返回上海創立春陽社,即以分募方式演出《黑奴籲天錄》,目為中國文明戲之始。

講求科學民主的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是年,東京台灣留學生會,張基年,張藝洲、吳三連、張深切、黃周等,於中華青年會館演出《金色夜叉》、《盜瓜賊》兩劇,得歐陽予倩,田漢,馬伯援之協助進行化妝。這是台灣東京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互動。(楊渡1994: 51-52)
(張深切,《里程碑─黑色的太陽》,台中:聖工,1971,116-17)
據馬森(兩次西潮下的中國戲劇,台北:書林,1994)考察應該有誤,比對張深切全集<金色夜叉>一文,發文章深切原作田某,歐陽某,馬伯援,應為呂訴上誤植.然而馬森仍肯定田漢應該有參與.
另外劇林克歡《消費時代的戲劇》(書林2001: 73)考證,歐陽予倩的〈自我演戲以來〉(上海文藝1990: 84)曾表示自己在1919年夏天到過日本.
台灣新劇發源,楊渡指出分為兩個方面,第一,移植大陸與日本之經驗;第二,來自文化協會有意倡導提升。
張深切留日後轉赴大陸,與左派分子往來密切,回台後於1926年成立炎峰青年演劇團,透過演據以推展文化運動。
1930組成台灣演劇研究會,1934和巫永福、賴明宏組成台灣文藝聯盟。

據張維賢的《我的演劇回憶》指出,大陸的話劇完全不能與台灣日本相比,毫無值得研究之處,依然落後數十年。

台灣新劇團創立之始,據耐霜指出,以廈門留學生為主,雜以少數日本留學生。1923年彰化鼎新社成立,成員為受廈門通俗教育社影響的陳崁;潘爐、謝樹元等為中心,公演《良心的戀愛》。次年又與留日學生合作演出《回家之後》、《金色夜叉》、《父歸》,1924-1925年間巡演全台。1924年冬,新光演劇研究會排演《終身大事》(胡適作,原文誤植為田漢),1925年10月假新舞臺正式演出,是北部新劇第一次公演。耐霜又言,台灣的"純"新劇活動(在此之前的新劇演出大多參雜笑劇等演出),始於日人1923年鐵道飯店演藝場公演《光之門》(據王一剛〈台北日人的新劇運動〉, 應該是大正14年,1925,蠟人座之演出,邱坤良則認為是獵人座,邱1992: 289,並指出尚演出鯨一劇),台灣團體的第一次則是1933年民烽劇團於永樂作演出。1934年又有日台合作台灣演劇協會(據王一剛文,應為台北劇團協會)之演劇祭,共演於榮座。(耐霜,〈台灣新劇運動述略〉,《台北文物》,第3卷,第2號,83-85)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