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劇,是東方戲劇史上的專有名詞。指與傳統戲曲不同的西方戲劇,對於東方觀眾而言是一個全新的審美領域,因此才會有相對於既有舊存的戲曲的新劇一詞。
在日本,所謂的新劇,指稱的源自西方的當代戲劇,大多翻譯演出,不同於在歌舞伎傳統上改良的新派劇。
河竹繁俊的日本演劇全史(東京:岩波書店,1964)指出,1909年可以視為新劇的開始,是年,小山內薰與歌舞伎二代世川左團次組成自由劇場(1909-1919,共9回公演,團名同法國安端‧安東尼成立之、走自然主義之風的自由劇場,小山內薰目標是讓演員表演的如同一般人地自然─役者を素人にすること.),同年,將莎士比亞引入日本的文豪坪內逍遙的文藝協會亦成立演劇研究所,希望用兩年的時間培養全能的劇場人,而非只是演員而已。他的目標是讓外行人也能作演員的事(素人を役者にすること.)。
河竹將新劇史簡單分為築地小劇場之前與之後兩個時期。之前是以文藝協會與自由劇場為中心,代表人物是坪內逍遙跟小山內薰。之後則是以築地小劇場系及左翼劇團為主,代表人物是小山內薰與土方与志。如此分類,河竹氏似乎認為小山內薰是追求藝術至上的浪漫派信徒,而跟強調表現觀念與無產階級演劇的土方不同。
1924年6月築地小劇場成立,演出海戰、海鷗、休假日三劇,伴隨著東京大地震,與過去的改良舊劇告別,正式宣告新劇的誕生。這時的新劇,多半是使用西方的翻譯劇本。築地小劇場共公演84回,於小山內死後分裂。
福田恆存的演劇入門(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1981)將日本新劇分成七期。但基本概念都是相同的,同樣以明治末年、大正初年為發軔,稱為試作期,這時基本上還是以改良的觀點出發。大正至關東大地震間稱為商業化時期,此時期出現許多新劇劇團,以粗糙的翻譯、販賣西洋的風土民情為號召,並不追求演劇的藝術性。第三期則是俗稱的前築地小劇場時期,直到小山內死亡。第四期為昭和4-8年的左翼演劇時期,即後築地小劇場時期。第五期昭和9-15年的藝術主義時期。稍後的戰中停滯期以及戰後到現代。他指出日本新劇受德國戲劇影響很大,小山內薰與土方與志都在德國學習戲劇,開頭時主要是自然主義,後來轉向表現主義,從對演劇藝術性的要求,專變為強調主題與觀念的傳達。
水木京太的新劇通(東京:三省堂,昭和4年)認為日本的新劇主流是易卜生流派,一種面向現實、與生活產生關係的戲劇,他指出,雖然是翻譯劇本,但是因為時代的進步精神是相通的,所以即便非日本劇情也能引起廣大共鳴,這是因為近代人的世界性。新劇是在這種時代氛圍下,於法國自由劇場、德國自由舞台經過二十年後才傳入日本的寫實主義運動。先鋒是坪內逍遙,其次是自由劇場(雖然文藝協會晚自由劇場三個月成立,然而坪內逍遙已經是當代的戲劇大師,對於推廣莎劇不留餘力),也是從自由劇場起,日本劇場才有舞台監督的概念(導演制)。而築地小劇場,是第一座有固定劇場、並且以小劇場為名的實驗戲劇團體,其半圓形的劇場建築有完善的燈光設備。他指出許多新劇都因為沒錢而結束,民眾劇場與小劇場運動結合的趨勢,以及新劇運動開始二十年後,終於累積許多日本劇作家的作品,大多是當時盛行的獨幕劇。獨幕劇結構小巧、篇幅短、人物少、情節簡單、無須換幕換景,具有集中表現主題與高潮衝突的效果,因此不論中西日都有許多創作。
Friday, February 13, 2009
新劇しんげき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