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K24-CHAOS

「聽說今年中,胡BB要回來作一齣戲,你該去看,你真的該去看。」這是《K24-CHAOS》第一季一、二集中場休息演出時,我對朋友說的話。為甚麼,因為在片中出現了一個DRAG QUEEN,在我個人心中,台灣扮裝天后第一人選絕對不是目前企業商業活動接很多的松田丸子,更不是K-24中的家楨或是徐華謙,而是胡BB。紅陵金粉劇團,一個年輕點的劇場人不會知道的劇團,然而他曾經是台灣小劇場界成功的指標,也是早年唯一登上日本雜誌的小劇場(日文雜誌是我在泰國偶然翻到了,現在也已經找不到了),吳大綱、時一修、大炳、池尻、阿PAUL、王學城....,這些人曾是台灣小劇場界的頭頭腦腦人物,現在,都像花兒分散到天涯了吧?改編自《JEFFERY》的《愛在星光燦爛》是我看過最好看的小劇場作品之一。台灣的小劇場中很少出現DRAG QUEEN的腳色,許是因為扮裝本來就不是台灣次文化中的一環吧?新宿二町目有專門扮女裝的BAR,然而FUNKY只要出現個楊林大家就驚訝個半天、JUMP裡面的舞客全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平頭黑皮肌肉,台灣的次文化似乎也缺乏多元性。

蔡伯是我很喜歡的演員,他的表演精準、無話可說,整個一二集的演出中,最讓人噴飯爆笑的部分就是他模仿新聞主播的片段。24小時新聞台似乎是台灣一大特色,幾乎在每部台灣電影中都會看到新聞台的存在,就連戲劇也無法例外,政治,似乎是這個島上所有人逃不開的夢靨。一個好的演員,不見得適合當一個好導演。因為戲是要統合一堆人,不是自己演的好就可以了,尤其講到集體即興創作,一個LEADER更至關重要,可以做出選擇取捨,不能放任創意氾濫。可能因為出身背景類似,以致於我無法很享受整場演出,裡面演員的選擇,就像是老師上課的腳學一樣,很標準/可以預測,以至於無法帶給我驚喜。缺乏POWER的演出、無法區別戲與戲中戲差異的表演方式、以及不統一的方法演技,都讓我需要時間去適應,才能享受戲劇帶給我的快樂。
開場的莎劇排練,演員的第一句台詞出來我就爆笑,實在是太舞台腔了(老派點的說法是"藝術學院派"),本以為導演故意的安排,不過到後來發現,似乎是演員本身的習慣,演員一但演戲了,就無法區隔初演戲的自己跟演演戲的自己這兩個程度的差異。我很喜歡閉上眼睛“聽戲”,一個好的演員,口條很重要,畢竟不是每個團都適合搞奧森‧威爾斯那一派,我們也不可能有太多個莎妹劇團,所以演員的聲音訓練很重要,是不是有充足的表情、是否很清楚可以讓觀眾理解。尤其在這樣一部“說故事”的情節劇中,台詞並不只是舞台音響那麼簡單而已,是不是可以傳情達意至關重要。本劇的演員正如大部分台灣的小劇場演員一樣,在掌握語言節奏的點上還是有點不足,在都配戴MIC的情形下,還可以聽不清楚,這是很困難達到的,然而我閉上眼睛,很多時候只聽到一團嗚嗚嗚吼吼吼的叫囂聲。以一部一演再演的定目劇,演員跟導演似乎有更多機會可以去發現觀眾的趣味,刪除不必要的梗、更精準地詮釋笑點,但目前留下的似乎仍有不少旁枝蔓節。
另外一個讓我疑惑的是,本劇的訴求觀眾究竟是那些人?是留學、遊學的小眾嗎?劇中人物都使用洋名、連台詞都像是英文翻回中文的("這真是有我過最糟糕的一天?")、講話是中文夾雜英文單字、唱的自編曲也是英文副歌,我們是新加坡公民嗎?英文是我們的第二母語(那麼留日留法留德的觀眾被放在哪裡)?我不懂這樣的選擇有何必要性?希望完全季六集我會懂?在這部戲中,我看到太多非必須的選擇,以至削弱其精確度,好的COMEDY應該是非常洗鍊,在語言上攻滿機鋒,訴諸身體災難的演出充其量不過是FARCE罷了。然而不夠認真有力的鬧劇對觀眾卻是災難。演員必須體會,即便是在拉廉後,即便觀眾看不到,還是需要認真演出,因為連背都要帶戲才是成功的,明明是要幹架卻走向簾幕,再很虛弱慢慢地後退滾在沙發上,完全感受不到演戲的力量啊!我不確定這是觀眾的吹毛求疵,還是演員的自我墮落?不過,我只能說,滿多人沒有被娛樂到的(從頭到尾沒有大聲笑出來過),所以就純娛樂的角度,也許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舞台設計滿不錯,看到半圓形的舞台,腦中浮現出NOISE OFF,感覺等一下會前後對調,果然出現了,只是沒有像NOISE OFF把相同的時間點、前後台發生的不同事件再演一次,有點可惜。

我想這部戲是成功的,因為觀眾很喜歡。而且依照當晚觀劇的耳語,似乎也有製作單位有興趣將他拍成類似我們一家都是人、向左愛向右愛之類的電視單元劇(那不就是最初創作的初衷之一?)。在電視上看到應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恭喜了,台南人劇團,以及台大戲劇學系的學弟妹們。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http://www.wretch.cc/blog/whitesnowart&article_id=951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