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巴黎的時後,常常會在路上停下來看房屋仲介的廣告,除了想尋找適合租賃的小屋外,如果可能,真想買一間來住。我曾經有過一個夢想,跟幾個相熟的朋友們一人在一個城市買屋,大家可以交換公寓過生活,這個月巴黎、下個月倫敦、跨年去紐約....。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漸漸發現那真的只是夢想,朋友們雖然散落各地,不過大家都是苦哈哈的租屋過活,沒有人有能力在異國買屋長居(我想這跟法令也有關係)。巴黎的房價很高,小巴黎區的套房(studio)5-10坪大概也要600萬台幣,那時覺得已經高到不像話了,結果短短兩年內小巴黎區的房價又漲了13%,因為小巴黎區內是不能蓋高樓的,所以物件有限,區段是無法被取代的,才會造成小巴黎區的房價一路飆漲。
去英國找朋友玩,才發現倫敦的房價更高,鐵娘子以降的自由主義資本市場讓英國人變富有了、但人均負債也躍升為世界第一高,其中一大部分,就在於節節高升的倫敦房價以及高額的利息(相對於世界各國,台灣的房貸利息真是超低),雖然tube四通八達,然而倫敦的zone1&2的location也是不可取代的。就像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的高房價,也是因為區域的不可取代性。
如果以為高房價是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專利那就錯了,又小又亂的香港,地價已經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了,就連新界的房屋租金都跟倫敦差不多了,香港島上面更是新界的兩三倍租金。日本的房市在泡沫話後沉寂多年,最近終於開始回溫補漲了。越來越開放的國際政策,讓以往不容易進入的國際游資瘋狂湧入世界各地的市場,尤其是被低估的市場。價值已經不能用居住者的觀點來衡量了,而必須放置在全球的相對位置上,台北上一般上班族一個月三四萬的薪水根本無力負擔一坪四五十萬的房價,那上海四千人民幣的收入如何負擔等值的房價?可是上海房市還是一路熱上去,到底是誰在買?有多少上海本地人在買?一堆人想要搶進上海,怎麼沒有想到在台北買房子?畢竟台灣買房子可是擁有地權,雖然人代會通過物權法等要將土地租賃全由75年延長為到期自動續約,不過畢竟還是跟擁有土地是兩回事。台北市這一波房價起漲最大的受惠區應該是南港重劃區,這是未來的信義計畫區,世貿跟雙捷運站的主結構體都完成了,四週的空地也都陸續為起來要蓋了,目前重劃區裡的預售屋一坪已經喊到50萬以上了,剛剛,交屋的建案也賣到四字頭,一年多前,潤泰麗池的案子是32萬,近兩年前是30萬,要多麼精確的選股才能讓你的股票一年有超過50%的收益、而且不會變成壁紙?
除非是homeless,否則我們可以一天不吃飯,一個月不出門,一年不買新衣服,但是沒有辦法一天不睡覺,我們一定需要一個棲身的地方。股票不能當飯吃,可是房子買了至少還可以住,自己不住也可以出租換取收益。除非真碰上地震天災,不然房子是不賠的資產,尤其是在未來的大多頭市場,大家多出的熱錢要往哪裡燒?必定又會將房市哄抬上去,雖然感覺上房子已經升過一段了,但高點之上還有高點,真正的主升段還沒到,還是有被低估的物件可以進場,只是要放亮眼睛,最基本的選擇就是:區段。
Saturday, May 19, 2007
We're not gonna pay r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