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9, 2007

The Poverty Business

美國商業週刊原文

美國次級房貸市場的破產,使得轉貸市場的問題浮出檯面,除了二胎三胎的貸款市場、許多消費性金融的問題更多,貸款廠商瞄準手上缺乏現金的人群,推出更簡便的付款方式,讓窮人越借越多,享受更多、也付出許多,但最後卻是一無所有。對經銷商來講:貧窮,是門好生意!買空賣空、獲利無限。
其實在雙卡風暴爆發前,台灣也差不多是這個樣的吧?比起完全自由放任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台灣的貧富差距雖然越來越大,然而政府的政策在某些方面還是保障了社會底層的人們,比如信用卡最高的利率不能超過20%,房屋放款利率更是低於3%甚至2%。雖然這些政策不見得真正幫助了窮人,正如保羅‧福塞爾對美國社會的觀察指出,大部分的人都以為大賣場量販店等大量促銷店讓沒錢的人更容易過日子,然而真正的窮人卻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囤積生活必須品,所以只能在零售店購買小包裝的商品,付出更高的成本,真正能夠受惠於量販價格便宜的反而是有錢人。
不可諱言地,我們早已進入詹明信所稱的情報社會,在此社會中,新資產階級的定義不再是擁有擁有資本者,而是擁有情報者,誰在能情報的上游、第一手掌握資訊,誰就是獲利者,創業如此,股市也是如此,就連購物等消費行為亦然是,缺乏情報蒐集能力的消費者無疑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居住在外縣市的親戚,在小孩的要求下,他去標榜'真感心'的連鎖電器商店買了一隻2999元的MP3 PLAYER,同樣規格的商品在pchome等網路購物上只要1999元,還可以分12期無息付款,在'真感心'買的東西故障後依然有可能無法維修或是被索取高昂的維修費用(他的某一台dvd player就是如此,買來一年多只使用三次就壞了,但因沒有零件無法維修,不過如果買了一年多只用了三次,其實根本沒有購買的必要性啊,大抵是受到廣告刺激了需求吧?)。社會上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蒐集情報的能力不足,因此落入底層,難以翻身,所以雖然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小孩很難靠讀書翻身,然而透過足夠的學習,至少要擁有在情報社會生存的能力,應該也是可能的。
在這個全球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在跨國托拉斯把世界各地的地景變越來越一致的年代,如果我們(以及我們之後的世代)沒有自覺的能力,那麼只會越來越天真浪漫地變成美國第五十一州,成為另一個資本主義高度發達、貧富差距落差極大的動盪社會。世界本來就不完美,人定的制度更沒有所謂的最佳的一種,然而目前我們似乎是盲目地朝一個方向邁進,連選擇的意識都失去了。雖然說歷史絕不從重複,然而相似的事件卻會不斷出現,也許有一天我們會重演法國大革命的故事,低聲唱著:'I dream a drea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