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07, 2009

台灣博物館

設立於1908年10月24日,為台灣第一座自然史博物館,較1925年才成立之故宮博物院更早。原名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成立之初即有4萬件藏品,原住民資料七千多件。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後,日本人為求科學治理台灣,舉行大量普查蒐集資訊,田野成果交商品陳列館保存,無對外開放。1908年台灣縱貫鐵路正式開通,日本閒時親王來舉行通車典禮,廣邀國際媒體展現日本對殖民地的統治成果,同日本館正式開放參觀。原址於今總統府後方之國防部博愛大樓,前身為彩票局大樓(1906年台灣發行全東亞第一張公營彩券,富籤,售價5元,引起眾多日本民眾越洋購買,因無法阻止、不得已只發行5期即叫停)。
1915年8月20日遷至今日新址,新址為台人募集所建之兒玉總督與後藤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故正聽有兩個神甕,放置兩人雕像(目前移至三樓存放)。面寬330m,長75m,面積達511坪,地下一層、地下兩層之建築。設計師野村一郎與助手荒木榮一,文藝復興時代的巴洛克風格,外觀有希臘是多立克柱(最早出現,柱身20條刻紋,雅典衛城)、內部為愛澳尼柱(頂端為羊角設計、柱身有24條刻紋,端莊的婦女柱,用於希拉神殿)與柯林斯柱(柱頂芼良葉設計,女性柱,用於宙斯神殿)之混合。正面的六根多立刻柱高9m,直徑1.2m,比例為7.5:1,叫文藝復興之1:7更為瘦高。大廳有12根科林斯柱。圓頂、花窗之光影對比,大理石、鍍金、裝飾,高大的天花板,中央突出兩翼較矮,將花園融入取景中,以上皆為巴洛克是特徵,巴黎凡爾賽宮亦為同風格之建築。
原址為清代大天后宮,因市區改正(1895-1925,1925後改稱都市計畫)而拆除,後方的新公園於1899年落成,為台灣第一座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因次於圓山公園(1897)啟用,故稱新公園(1996年改稱228紀念公園)。
1945後改稱台灣省博物館,1949台灣省立博物館,1999年歸文建會稱台灣博物館。因為產品眾多,配合2005年首都核心區博物館系統計畫納入,將對面兩棟土銀使用之勸業銀行舊廈(1930年代建馬雅風格的折衷現代主義風格,獸首植物務浮雕,負責土地開發、造林、河川水利之放款)與三井物產舊廈(專營樟腦、茶、煤、鴉片之獨賣,1920年建,1940水泥修復,未恢復原有之文藝復興風格,故顯得十分樸素)收回,擬以地下道連通,作為新展館。
館內常設展區位於二樓,分為台灣生物展示區與台灣先住民展示區(含史前文化區)。館外有亞洲最古老的火車台汽九號(1871出廠,原行駛於東京-橫濱間,1895後入台行駛於打狗-彰化間,1925停駛),台灣第一台火車騰雲一號(1887年出廠,1888年劉銘傳引入台灣,行駛基隆-大稻埕間28.6km,同期之御風二號已肢解,1924退休,1928存於博物館內,2008年台中委託杭州嘉遠仿造,2009年起投入東勢線營運),台灣神社(1944年起為祭天照大神,升為神宮,為官幣大社,今圓山飯店)之兩隻銅牛、建功神社之銅馬(今南海書院),台東麒麟文化之巨石棺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