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部在中國賣座特別好的片子,由於出資方的緣故,台灣都無緣上映像是戰狼2、芳華,而這些恰恰都是紅色濃烈的電影。
去年開始不斷地被客人摧殘,以至於即使沒看過戰狼2,都可以在講解裡帶入。然而客人間對於戰狼2的反應是兩極的,大多中上年紀的人,是熱淚盈眶的讚美,說是愛國電影,該看。但是年輕人,尤其是30歲以下受過高等教育者,對他的評價就沒有特別高。
今天時間太多,終於把戰狼2看完了,撇開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單單就愛國主義的描寫,大概就可以理解,為何兩代人間有不同的看法。
現代年輕人,生長在政治冷感、經濟掛帥的時代產物,對於歌功頌德不那麼感興趣,而且沒有吃過苦,不能理解受壓迫與磨難的感覺,他們生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許多外國人紛紛湧入中國,尋找契機,他們強烈地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未來。
而上一代的人,先是受黨國機器洗腦的時間長,期次吃過苦,在改革開放之初,確確實時感受到不如人的地方,好像低人一等、必須要加倍努力才能彌補支間的差距,自卑久了,心態沒有改變,但對外卻用自大的形態去表現,表現財大氣粗、粗鄙無文的樣子,但骨子裡面還是一樣缺乏自信的可憐蟲。
也因此,當戰狼2這樣一部強調中國是世界強國、身為中國人在戰亂中就會活下來、美國夾著尾巴逃走的地方只有中國大使跟軍隊還在守護僑民,如此攻擊對手、抬高自身價值的世界觀,恰恰滿足了這群從艱苦歲月中走過、開始手頭寬裕的人群心理。
一件事情,如果是事實,就根本不需要去宣傳,唯有當他是一個謊言時,才需要反覆被陳述,好讓集體一起催眠,相信他是真的。越來越多的愛國電影,包含湄公河行動等,都讓人感覺到一個團結對外的中國形象,好藉此掩蓋內部的分裂與階級鴻溝。
多年以前住過巴黎,始終不懂,巴黎市政府為何要花大筆金錢去打廣告,強調住在巴黎的美好。那些廣告並不是針對觀光客,因為使用法文書寫,後來才發現,因為巴黎是做移民城市,必須要創造出移居者的城市認同,才能成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社會內部的分裂與紛爭才不致於浮上檯面。前幾年開始在台北市看見同樣的廣告,也才驚覺,原來台北已經變成一座移民城市了,需要不斷廣告些不存在的美好,去凝聚族群認同感。
而中國,不做城市認同,中國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需要更大的國族認同,一個想像的中國共同體,以此解決內部所有紛亂的聲音,不管是疆獨、藏獨或是貪污與貧富差距等等的問題。
這就像置入性行銷一樣,太刻意反而讓人反感,美國人從不會在電影中強調美國人拯救世界,但講英文來自美國的行為模式讓人自動被洗腦,這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高明之處。中國娛樂產業挾龐大的資金席捲全球,卻從來沒想過尊重當地的創意,總是霸道地要求自己的商品如同樣板出現,卻不知道樣板,反而讓人作噁。
沒受過中國紅色教育,卻因為戰狼2的意識形態受到感動的人,大抵就像是李登輝希望自己變成日本人一樣吧,站在一個身分認同搖擺曖昧的島嶼之上,像失根的蘭花急欲攀附點什麼,所以很快地黏上去了。
Wednesday, January 10, 2018
戰狼2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