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遊(Grand Tour),原指稱歐洲上流社會年輕人旅行的方式,大約興起於1660年,直到1840年代左右便捷的大眾運輸交通網路建成與現代意義的旅行社出現為止。根據牛津大辭典的解釋,1670年巴黎及倫敦出版了由理查‧萊斯利(Richard Lassels)書寫的義大利之旅(The Voyage of Italy),這是壯遊一辭第一次出現,書中他提出透過旅行可以提升年輕人在智識、社交、倫理道德以及政治四方面的能力,使之更為完善。因此壯遊通常被視為是人生教育的必要大事。紐約時報是這樣定義壯遊的:「三百年前,富有的英國年輕人在完成牛津劍橋的學問候,徒步穿刑法國與義大利,追尋藝術、文化以及西方文明的根源。享受著源源不絕的信託基金,貴族式的移動與數月經載的漫遊,他們漸漸地完成自己語言技能上面的增進、並且與歐陸的上流階層取得聯繫。」(Gross, Matt. "Lessons From the Frugal Grand Tour." New York Times 5 September 2008.)
傳統意義上壯遊的消失,係由於大眾交通工具的發達與團體旅行的興起,改變了旅行的方式以及組成份子,從此旅行不再是上流社會的成長儀式、而是普羅大眾也可以享受的消閑。便捷的鐵公路完成使得遠行不再危險且曠日費時,加上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提升,人們獲取更多財富可以支付消閑費用,兼之勞動階級獲得享受假期的權力,使得人們對旅游的需求大增,遂於1945年催生現代意義上的旅行社,1941年7月5日,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組織了社會各階層的人士570人的前往參與禁酒大會,被認為是當代大眾旅遊的鼻祖。1945年8月4日,湯瑪斯又組成了350人的旅行團前往利物浦,此次旅程純為觀光,也確立了當代旅行社的組織與業務方向:“為一切旅遊公眾服務”。
當代意義的壯遊,復活於二次大戰後十年間流行於各國政府間的“空白的一年(GAP YEAR)”概念,認為年輕時代的旅行經驗與文化交換將有助於培養對全球理解,進而避免戰爭發生。空白的一年,是指年輕人在完成學業後、繼續進修或是就業,亦或在轉換跑道中間的空檔、退休之後,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認識世界、思考未來。真正開始於1960年代的英國,當戰後嬰兒潮世代長大後,開始流浪到印度等地,強調“獨立的旅者”精神,以別於團體旅遊,並陸續產生志工旅遊、貧窮旅遊、打工旅行(Working&Holiday)....等分支。獨立旅行者通常來自經濟先進國家,因為唯有開發國家才具有足夠的經濟與教育促成壯遊,隨著全球生活水平的提升,根據2005年七月的GAP YEAR REPORT,全球壯遊的市場已有五萬億英鎊,且將於2010年達到十一萬億英鎊。壯遊方興未艾,也跟旅遊消費市場成熟有關,旅行者越來越要求自主、特殊,一般的大眾旅行已經無法滿足,壯遊可以被視為是冒險旅遊、文化旅遊等的分支之一。
Wednesday, October 15, 2008
Grand Tour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