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5, 2008

狂歡節

狂歡節,Carnival,又譯嘉年華,流傳於天主教地區而罕見於新教徒區,廣為人知者有巴西嘉年華、威尼斯假面嘉年華、德國狂歡節等,舉辦時間在每年二月到三月間,天數長短因地而異。
狂歡節的歷史源遠流長,一般認為是中世紀基督教在傳播過程中、吸收流傳在歐洲本土的異教徒慶祝春回大地的活動而來。春分滿月後的第一個週日為復活節,復活節前四十天(不含主日/週日)為大齋日,也就是四旬齋的第一天,通稱聖灰星期三。四旬齋是基督徒為了紀念主耶穌受洗後在荒野裡進行四十日齋戒而來,齋期內人們必須嚴格遵守基督徒的一切戒律,克己、祈禱、贖罪、濟貧、朝聖等,十分刻苦。因此在四旬齋來臨前,人們會盡情宴飲,作為未來生活的補償,瘋狂放誕的言行在聖灰星期三前畫下句點。聖灰星期三是贖罪的日子,人們懺悔自己的罪過,透過灑上祝福的聖灰得到原諒。因為進入四旬齋後就無不能吃肉,因而這天又被稱為謝肉節(告別肉食)。
狂歡節起源於中世紀,屬於民間自發、不被教會承認但可忍受的活動,於十一世紀起開始發展壯大,在十四到十六世紀達到高峰,十七、十八世紀後因為生活型態改變:城市工業化、資產階級興起、個人主義抬頭....等,加上國家機器的禁止:太陽王曾將長達一百一十天的狂歡節刪減為四十五日....,造成狂歡節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消失。直到十九世紀初,德國人擊退後拿破崙後,1814年民間自發地舉行遊行,才造成狂歡節的復興,威尼斯嘉年華也是在1979年才又重新舉辦。
傳統上狂歡節持續數個月,然而高潮通常都在四旬齋前的四天到一週不等,如今日德國狂歡節仍由每年11月11日起算,持續約三個月。狂歡節期間大家不用工作、盡情宴飲,民眾被扮成國王帶上皇冠、賦予權杖,不久又被剝奪、嘲弄,今日科隆的星期四婦女日人保留這項傳統,在聖灰星期三前的星期四,婦女化妝打扮、衝入市政廳、坐上市長椅,取得一日政權。最後這幾天,大家會扮成女巫、傻蛋、瘋子、小丑等在街上嘻鬧搗蛋,充滿群魔亂舞的末日景象。通常遊行會在週一或週二舉行,因為狂歡節只到週二半夜十二點為止,之後一切就要恢復原狀。
一般認為狂歡節起源與古希臘羅馬的酒神節(Bacchanalia)、農神節(Saturnalia)等民間慶典脫不了關係,它包含所有不被官方承認的民間節慶,許多消失的節日儀式透過轉化在狂歡節中保留下來,因而狂歡節也是一切民間節日的總稱。狂歡節中的儀式與精神,多是承繼酒神崇拜而來,展現為對瘋狂、吞食、死亡、新生的渴望。狂歡節被視為日常生活外的第二種生活,因而是充滿轉機與變動的時光,在這自由的日子裡,人們脫離常軌、百無禁忌地解放。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