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特風大教堂(Cathedral)的由來
歌特(Gothic)一詞出自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藝術家,以此稱呼入侵的蠻族,哥特風早年是貶意詞,指稱怪誕野獸神話的藝術作品,同時也指示那些中世紀個封建區域建起的一座座外觀誇張華麗高聳入雲充滿石雕的教堂。
大教堂的語源,則來自於希臘文的王座Cathedra,象徵著耶穌基督是地上的王,而這是他的居所。
哥特風教堂由於利用教堂外露的飛扶支撐屋頂,因此較傳統的羅馬式教堂可以開更多的花窗讓光線透進來,也能夠蓋起更高大的拱頂與尖塔,隨成為中世紀各城鎮競賽財力的工具。
基督教的教堂設計之初就是供教徒集會禱告之用,因此多參考羅馬時代的公眾建築巴西利卡會堂Basilica而造,如同議事堂,長條形結構一邊有圓拱牆面,內部寬大開敞,可以同時容納多人禮拜,早年多以木頭建造屋頂,所以可以非常高大。不同於希臘羅馬神廟是作為神的居所,除祭司外一般人無法入內,儀式都在神廟外廣場舉行,神廟後方則是無窗的寶庫,專門存放各城邦貢獻給神明的金銀財寶。
中世紀起,主教們喜愛葬於教堂內的圓形拱頂下方,開啟了教堂地下室(Crypt)葬骨的習俗,藉此獲得聖人們保佑,改變從羅馬時代一直葬於城外的習俗(特洛伊的英雄阿加曼儂等也都葬於城門外),也造成日後教堂下方空間越挖越大越深。
800 A.D.查理曼大帝在今日德國境內的亞森(AACHEN)黃加大教堂接受教皇塗油膏加冕,此座教堂混和羅馬與拜占庭風格,日後多次改建略帶哥德風,是德國境內第一座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9-13世紀間,基督徒前往各地朝聖(如今日西班牙的聖雅各之路),因此為了接待絡繹不絕的朝拜人群(宗教是門好生意),修改原有的羅馬式教堂,增加側翼結構,形成空中俯瞰如同拉丁十字的教堂,從而增加內部面積,為防止火災,屋頂也由木造改為石造,從而增加牆面受力,無法開大花窗。圓拱結構,厚實牆面,採光窗小,是其特色,四面空間通常都設有數個小教堂,供奉不同聖人。
哥特風教堂的起源,目前據信為巴黎的聖丹尼教堂(今日13號線尾端)。由路易七世與王公貴族支助興建,目的是要藉由宏偉的教堂鞏固當時法王係來自卡洛琳王朝旁支的正統性。由於開始採用外露的扶壁分擔了屋頂的重量,所以牆面可以開彩色玻璃大花窗,同時屋頂可以越蓋越高。而扶壁構成飛簷,也給了工匠更多裝飾的空間,在上方雕滿聖像。
哥特風教堂特點是高大,對稱,直送入雲的高塔以及兩座鐘樓。通常外觀都會佈滿雕刻,十分炫目。雕刻除了各種原始信仰的怪獸綠人(GREEN MAN)外,也多聖人與聖經故事,西正門上多為最終審判的故事,南邊天堂北邊地獄。南門雕刻以新約故事為主,北門多為舊約故事。但不光聖經,也有世間百態的勸善雕刻,或是捐助者的身分(花窗上面通常也會有圖案表明捐助者的身分或工會)。
大教堂座東面西,一方面是由ˊ於聖地耶路撒冷位於歐洲的東方,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日出時太陽從十字教後方的花窗射入教堂之中,日落時又能照亮西大門上的浮雕,同時射到十字架上。
教堂外豐富的石雕當年都塗滿亮麗的色彩,一如今日台灣的傳統寺廟的龍柱或屋頂飛簷的神話故事,都是五顏六色,華麗俗氣的民間風格,才會為文藝術興時期的知識分子所不齒。西面三個大型山形門石雕上方,通常為玫瑰花窗,花窗上方多為列王記中國王像。再上方則多為聖母抱子像,因為中世紀哥特風的教堂大多是敬獻給聖母的(位於塞納河西堤島上的巴黎聖母院稱為Norte Dame,直譯是我們的女士)。聖母崇拜世新教與就教最大的差別,舊教吸收了各地原始信仰,融入基督教教義中,因此以聖母作為主保(人類與上帝傳話的中間人)取代原本存於民俗信仰中的豐饒女神、大地之母等形象,聖母信仰其實是在12世紀末才真正成形壯大。藉由溫暖而不審判人類罪惡的聖母,基督教才能進一步壯大(想想整天看到"天國近了"、"不信神就下地獄"......這樣的威脅,應該沒有人想信基督教吧,反感都來了,但是聖母慈祥溫柔的懷抱,卻會讓人想要親近)。
教堂建造費用多由當地居民捐贈,有些教堂甚至會規定每人必須捐助多少石塊,為募集資金甚至發行為新教詬病的贖罪券。由於經費來源不穩,教堂很多一建都是幾百年,修建六百餘年的米蘭大教堂也是由於拿破崙捐助才能順利完工。城市間由於商貿往來頻繁,居民多依照十一捐助教堂興建,教堂越高越華麗越顯示城市富裕。缺乏石材的地方也會使用磚造。據信在中世紀歐洲建造大教堂所使用的石材,遠遠超過古埃及所有金字塔的總量,所以今日許多歐洲城市的地下都被掏空,比方巴黎、布達佩斯等,擁有龐大的地下空間。
彩色玻璃的燒製技術在君士坦丁堡得到成熟的發展,教堂鑲嵌畫都使用馬賽克製成,隨著十字軍東征的陷落,威尼斯將工匠帶回,同時將財色玻璃的燒製工藝向全歐洲傳播。玻璃花窗的製作方式類似馬賽克鑲嵌畫,並非燒製透明玻璃塗上油彩這麼簡單,而是如馬賽克一樣,燒製好顏色不同的玻璃,切割成不同大小,用鉛線組成圖案,在燒熔後固定成一大塊,十分複雜費工。有時為了呈現瑰麗的彩,還會將藍寶石,黃金等融入玻璃原材料中。花窗玻璃的費用甚至可能比較堂使用的石材還值錢,可惜進入理性革命後,歐洲國家極力去除宗教對政治的影響力,將宣揚聖經故事的玻璃花窗視為迂腐老舊的象徵,逐一拆下更換成一般圖案的玻璃花窗。
教堂中間地板偶有圓形花紋圖案似迷宮構成圓形道路,其功能一如藏人轉山,乃是讓信徒沿著圖案逐步跪拜,最後抵達教堂的中心點。部分哥特風教堂一如東正教教堂,在東方半圓頂下方設有屏風,區隔開聖與俗兩個世界。屏風後方不對一般百姓開放,只有神職人員可以入內,一如天國的象徵。半圓頂屬神聖區域,下方多挖空,存放主教聖人的遺骨,供聖徒參拜。屏風前方通常有唱詩席,為木製高背座椅,可供修士鎮日念經靠背之用,或是王公貴族舉辦瀰薩會議之用,因此木座上方高起,可掛各家族紋章旗幟,或置放王冠等權力象徵物。
哥特式教堂原本即將消失在歷史的洪流哩,由於19世紀法國建築師奧維萊樂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的提倡,扭轉世人對於大教堂守舊落後的觀點,將之化為藝術的瑰寶,才開始進行考據復原與整修。所以今日許多大教堂都是在兩次大戰後才慢慢整修,由於原始設計圖等皆已遺失,只能憑圖片與想像進行復原工作。